关于丁姓的历史

如题所述

中国姓氏,一源流始祖为 丁公伋。 炎帝 神农氏是 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 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 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伋, 周成王时为朝廷 重臣,又是 周康王的 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中文名
丁姓
一源流始祖
丁公伋
姓氏排名
丁姓人口在全国排名第46位
快速
导航
回族中的丁姓历史名人全国著名丁姓聚居村
部分起源
丁氏,一直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 过去的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丁在《百家姓》中名义排名为第46位。
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 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 周武王伐纣之时。《 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 太公金匮, 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当时就已经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不过,古籍中对于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家世源流。
第二支丁氏,就有详实的源流可考了。依照《姓纂》和《 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他们是 姜太公的后裔,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其家族渊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的 炎帝 神农氏,是最为道地、最为光彩的 黄炎子孙。三书都是这样认为的:“ 齐太公生子 伋,伋谥为 丁公,支孙以谥为姓”。这一支丁氏,实际上也是后世丁氏之族的 中坚份子。汉代以后,虽然陆续有三批人马投入这个大家族的阵容,但千百年来的 丁姓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一支,算起来都是源自姜太公的炎帝后裔。
到了 三 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南的东吴,开始出现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孙权之孙的被改姓为丁。这一段渊源,明载于《 江表传》,是这样说的:“ 孙 权因 孙匡烧损茅芒以乏 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换言之,后世的丁姓人之中,也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正是传自 周文王的第八子 康叔。
此后,丁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先后加入了两支新的生力军:一支改自于氏,一支则由来华定居的西域人所改。关于这两支丁氏的加入,都是有具体的证据可为依凭的,包括《 枫窗小牍》所记载的:“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 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以及明载于《杨士奇东里文集》的:“ 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 中原,因以为姓。”
由此看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处地方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个系统的。第一支是丁侯之后,第二支是 齐丁公之后,第三支出自 孙匡,第四支出于庆之后,第五支则为西域人的改姓。丁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姓氏。
从丁氏组织庞大和复杂的情形,还可以提示世人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同姓的男女,不一定就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人,也不一定就必然适宜彼此联姻。这一点,《中华姓府》指出:“礼, 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异姓或不可婚,则知者少矣。以 丁姓而言,于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 孙姓而言,孙改之丁,孙丁虽异,则不可婚。是结婚者,宜究 祖姓之源,免铸错误。”
如此说来,年轻男女在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时,还真得先行了解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免得无意之间铸成错误,而贻患后代子孙呢!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清代登峰造极。
清 代的丁氏,出过传名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 丁宝桢、 丁日昌、 丁敬、 丁申、 丁丙、 丁取忠,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丁汝 昌,在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 曾国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据《海州淮安卫世袭百户丁氏谱略》云,丁氏世居湖广武昌府 武昌县,元末天下大乱,始祖讳兴者以 铁枪归 明太祖,乙巳(1365年)十一月随 康茂才都督巫子门杀退 张士诚水军,丙午(1366年)四月,接应乌罗港,应征淮、泗、 亳州等处,十月,复调 徐达丞相麾下随破旧馆,十一月,克湖州,并吴江,攻打苏州。次年丁未(1367年)九月,从取常州、无锡。十月,调 太仓守御。 洪武元年(1368年),复从中右所校尉 许旺,同年秋,随靖海侯吴植出海运粮,扑倭。因屡从征有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九月, 钦除淮安卫 海州守御所由长子贯世袭 百户。兴之次子推,元末,自海州而徙 琅琊古郡,遂为吾 琅琊丁氏始迁祖。琅琊,春秋战国时,齐之主要城邑和港口,秦统一全国后,置 琅琊郡,为天下 三十六郡之一,辖五十一县,即今之 山 东省 胶南、诸城、 即墨、 城阳、胶州、临沂等地。宋元之际,兵荒相仍,户口几尽。明洪武中,徙民实之。始迁祖推迁来后,于 齐长城 峰台以南, 马耳山之东,海上分水岭以北,古郡 琅琊台以西建村立业,号曰丁家大村,即今山 东省 胶南市大村镇是也。始迁祖推初以织箕自给,顾精神力绝人, 耕稼蓄牧,皆以心计纬之。季年,称 饶裕矣。好济人之急,岁祲,罄资以赈。亦有天幸,未尝乏绝。治家有则,冠婚丧祭皆之程吾宗,至今守之。相传他精 堪舆术,预卜五世墓地。自元末至今,六百余年间,下自地方,上至中央,虽无显官达贵,但也不乏梁栋之材。吾族人其性多豪侠,尚气节,挥霍有智,善 谈说。既以渔盐耕读为业者亦不失先人勤谨敬业之本。此乃我不辱先祖,敢面来人者也。吾丁氏,华夏嫡系也。同五千年中华文明同步发展,与海内外炎黄子孙息息相关。这足以使吾丁氏后裔倍感自豪。然则,值此国运昌盛,百业待兴之时,天降大任,舍我其谁,望我族人精诚团结,磨砺发愤,举旗 扛鼎,继往开来,宏丁氏家风美德,扬华夏传统文化,构祖国宏伟蓝图,建神州幸福乐园,永葆我族之皎皎...... 勉旃,丁氏!
湖北省应城市、 京山县、汉川市之丁氏
据 应城的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先祖是 姜太公.丁 吕伋、丁让、 丁复、丁宽、 丁兰、丁密、 丁鸿、 丁固、丁耀。 丁姓先祖先从山东迁徙到浙江萧山金华居住。后迁往江西豫章,明洪武二年先公丁胜到湖北 云梦县任知县,次年其父丁弼理携家迁居湖北应城义和, 义和镇现有丁氏族人愈万;理公次子 滕公也同期迁居湖北京山居住,主要在京山县 坪坝镇。现两支人丁兴旺。  20世纪70年代之前, 汉川天门一带是大片湖区,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应城义和本立有 丁氏祠堂,每逢祭祖时节, 京山汉川丁氏族人便返回祭祖,香火鼎盛,可惜数百年的的存物竟与文革期间毁于一旦,丁氏祠堂也被损毁殆尽。之后,湖区改造成田地,义和 至京山一带交通十分不便,两地联系减少,族谱也很少续谱,  笔者所知义和最后一次续族谱乃是1987年。时过境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的追逐经济利益,而很多传统的东西逐渐被人们遗忘。  义和丁氏笔者所知的最近的辈份是 学修德立 家正国昌 忠强育秀 ,笔者是正字辈。
回族中的丁姓
丁姓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 东里文集》)丁姓大部分是来自先祖经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则可读或译为“丁”。因“迪尼”为阿拉伯文“宗教信仰”的意思,故穆斯林好取与之有关的名子。如“ 安拉、迪尼”(旧译为“阿老丁”),意为‘ 真主的宗教”; ‘舍木颂.迪尼”(旧译为“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纳速刺.迪尼’“旧译为“纳速刺丁”),意为“胜利的宗教”等。在元代,回回人名尾音带 “丁”(迪尼)的相当多,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回民族说》) 丁鹤年“其先西域人也。父职马禄丁,徙居武昌,因以为氏。” 元朝 来自西亚的 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有五个儿子。 长子纳速拉丁;三子 忽辛,;四子苫速丁兀默里。他们的后裔使用赛、纳、哈、速、忽、马、撒、沙、丁、闪、穆、杨、郝等姓, 传说子孙分为“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 后来在长期的发展中,由十三姓又演变出其他姓。如 忽姓后来又发展为虎、胡姓, 闪姓后来又发展为 陕姓等等。 再如赛典赤之子纳速拉丁,其后代分别以纳、速(苏)、喇(拉)、丁为姓。据《 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 今 纳姓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仅宁夏 永宁县 纳家户村就有纳姓回民七百余户,四千余人。 喇姓回民主要分布在甘肃省 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 拉姓回民分布在陕西等地。丁姓遍布全国。(《 新元史》 阿老丁,西域 回回,成祖永乐二十三年(1424年)入附授德州卫都指挥同知。子札马儿丁、札刺儿丁皆袭封。后札刺儿丁以丁为姓,名全。丁全子名丁宗智。”(《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 丁姓中最大的一支,当属 赛典赤. 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在国内分布很广。 [1]丁氏回族始祖名叫 赛典赤瞻思丁 , 阿拉伯穆斯林, 其后丁谨留居泉州城南文山里,为泉州陈埭丁回族的一世祖。中世纪的泉州对外开放、繁荣,世界多民族人士纷至沓来,其中以阿拉伯国家穆斯林人数为众。他们在泉州或为官,或经商,或传教。 陈埭丁氏始祖丁谨正是这一时期入泉州经商的穆斯林商人,丁氏祖先在泉州富甲一方。 元末,江南大乱,福建泉州等地出现 亦思法杭兵乱 ,泉州色目人(元代称 回回为色目人)大遭追逐,乃匿居僻处改汉字姓曰“丁”氏,盖取其始祖赛典赤 瞻思丁 末一字为姓。 自此,色目人与赛典赤瞻思丁之子孙,皆改汉字姓。在福建浙江各地的回民有丁、夏、马、郭、葛、金等姓。如福建泉州 陈埭镇的 丁姓回族,“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 赡思丁)。”(《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日泉州 陈埭丁姓的始祖。”(《陈棣丁姓研究》)丁姓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历史名人
丁密: 东汉 岑溪人,字靖公,以孝顺而知名,父母亡故,在坟边筑屋守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抵屋旁 小池,见人而 驯伏,时人以为是其孝行所感应。
丁令威: 西汉辽东人,传说曾学道于灵虚山,后化作仙鹤归辽东,停在城门 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仙鹤徘徊于空中,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 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冲天直上而去。
丁复: 汉初人,随高祖 刘邦举兵于薛,后助高祖平定 三秦,破 项羽将 龙且于 彭城,官 大司马,封阳都侯。
丁允元: 南宋常州人,字叔中,淳熙(公元1174-1189年)间任少卿,后因忠谏贬官 潮州太守,拨田租兴学养士,筑桥利民,百姓"名宦祠"祀之。
丁兰: 东汉 河内郡人,少年母逝,用木头雕母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用手杖击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被捕。传说告别木像时,像为他落泪。
丁肇中:著名的 实验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谓:善美集团创始人,现任集团执行主席,首席行政总监。
丁俊晖: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世界 斯诺克冠军。
丁继超: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
丁志忠: 安踏董事局主席
丁水波: 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泉州市三兴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
丁伍号: 361°(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丁磊: 网易公司创始人兼CEO。
丁磊:综艺节目主持人,配音演员。
丁建华:配音演员。
丁子峻:影视明星。
丁海峰:影视明星。
丁华强:医疗专家
丁健: 亚信科技董事长, 加利福尼亚Hass 商学院 EMBA 。
丁汝昌:安徽省 庐江人,清末 北洋水师提督, 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 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宝:独立艺术家, 古琴师。书法篆刻家。
丁聪:中国著名漫画家,1916年生于上海,三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曾任《 人民画报》副总编辑。作品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 老舍《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等众多作品的插图。
丁宁: 2012伦敦奥运会女子单打亚军。
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丁聪等。
[2]
全国著名丁姓聚居村
河南省 宝丰县 周庄镇 丁楼村
河南省宝丰县周庄镇丁楼村位于宝丰县城东1公里处,宝丰县城主干道人民路东段,东邻宁洛高速G36,是宝丰县从人民路上下 宁洛高速G36站口所在地。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共5张
图册
河南省 宝丰县 周庄镇 丁楼村是方圆数百里姓氏比较单纯的村庄之一,全村96%的人为 丁姓,且一脉相承,为一族人口繁衍壮大而成;其余的仅占少数的人则为后期迁移而来。河南省宝丰县周庄镇丁楼村是有名的丁姓聚居村,历史上为“ 丁家村”,自明末始祖迁来建村迄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2009年这里举办过大型的“丁氏认祖归宗大典”,县文化部门应邀参加,各地丁姓人氏慕名而来,场面宏大。村中原祠堂处立有大型碑刻记载。
河南省 宝丰县 丁楼村续写族谱专辑——宝丰县丁楼村自始建村落至今的历史变迁
宝丰县丁楼村的历史变迁
文/宝丰县丁楼村丁氏族谱编纂委员会
河南省宝丰县丁楼村丁氏,自始祖丁左于1350年许,由山西省 洪洞县迁此至今,已长达600余年,传世廿八代。
初来此域
元末明初,1350年许,河南省 宝丰县 丁楼村始祖丁左与其弟丁右兄弟两人,由于当时的某种原因,由山西省洪洞县出发,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推车挑担、携儿带女,来到现今宝丰县丁楼村所在的这个地面。
只见这里荒草一片,树木琳琅,高大粗壮。左祖见此地方,顿时眼前一亮,但见这里土地平坦广阔,而且又近河水,有利于耕田务农,就决定在此安家。
右祖则继而南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23
丁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为丁公伋。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48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
源出一
第一支见诸於《姓氏考考略》﹐该书云﹕“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太公乃画丁侯于策,三箭射之,丁侯病困。”[2] 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①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3]
②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源出二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自於姜子牙一族。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4] 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28
来源出自丁猴的后裔,丁猴为阴山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候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历史名人一丁经清代杰出篆刻嘉善鉴别爱好金石文字诗书画具工以柔人以切刀法刻印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这派为西冷八家之首
传承丁姓氏渊远流长的一个大家族,古代很早就有了丁姓,期间丁兴光祖发际到衰败,前后共500余年
人数丁姓是当代第46大姓,总人口共500多万人
第3个回答  2020-06-23
第一支见诸於《姓氏考考略》﹐该书云﹕“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太公乃画丁侯于策,三箭射之,丁侯病困。”[2] 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①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3]
②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