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发展、形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27
第2个回答  2020-04-11
汉字产生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形成了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称为汉字七体。文字的演变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此叫甲骨文。
甲骨文单字约有4,000,已识1,500左右,未识的多属专名、僻字。甲骨文象形性很强,但已“六书”齐备。
2、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从商朝后期出现,至西周开始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
3、篆书
“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称大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战国文字处于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向秦汉时代的篆文、隶书过渡的重要阶段,内容比较丰富。依据记录文字的材料,分石鼓文、盟书文字、简帛文字、玺印文字和货币文字。其文字特点是俗体流行,多使用简体,同时各国文字形体不同,字形因地而异非常严重。
到了秦朝,由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并由朝廷颁布的第一种国家规范字体,称小篆,所以,小篆又名秦篆。因此,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统一的字体。
小篆的特点在于字体结构整齐,无论笔画多少,都是一笔一笔地拉长来写,笔画的疏、密、长、短都要求配合得很好。汉字发展到了小篆阶段,从笔画到结构,前所未有地表现为定型化,对汉字规范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4、隶书
小篆虽是文字上的一大进步,也有其根本性缺点:线条用笔书写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几乎在同时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的成熟字体。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弯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5、草、楷、行
隶变是古汉字和近代汉字的分水岭,隶书以下的近代文字,象形性减弱了,符号性加强了,成为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草书是一种隶书的快写体,即通常习称的“一笔书”,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至唐朝有抒发书者胸臆,寄情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与草书同时兴起的还有楷书,它又名“正书”、“真书”,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楷书包含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洁等优点。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据传为汉代刘德升所创。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传至今日,仍是人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