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座寺庙的遗存被称为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如题所述

  北京大慈延福宫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在繁华时尚的朝内大街路北有一座隐藏在高楼大厦之间的古香古色的建筑。它与旁边的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十分特别。附近的居民因其庙堂高大宏伟就都叫它“大庙”。其实这是一座著名的明代道教寺观,名为大慈延福宫。
  北京的寺庙众多,但其中的道教寺观却寥寥可数,而大慈延福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大慈延福宫敕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是明宪宗为国家岁时祈祷消灾,答谢上天之所。宫内奉有道家赐福赦罪解厄的天、地、水府三元之神,故又有“三官庙”之称。该宫原来规模巨大,院落分东西两路,西路为主体建筑。有山门,门前有大八字屏墙。正殿为大慈延福殿,面阔五间,四面带廊,殿前设月台,月台两侧有碑亭两座。殿后面有虎尾抱厦。东配殿葆真殿三间,西配殿法善殿三间。后殿为并列三殿,中为紫微殿,东为青殿,西为清华殿。各殿皆为黑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殿内有制作精美的壁画和藻井。在其大殿内用金丝楠木制作的三官像,造型生动,雕刻精致,代表了明代宗教艺术的高超水平。
  建成初期的大慈延福宫规模宏伟、金碧辉煌,极受朝廷的重视。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时,明武宗因该宫住持严大容出家三十载,潜心内典,以护国庇民为念,赐封其为真人,领道教事。在建宫后不久,又因宫内的丹青金口剥落,朝廷遂对大慈延福宫进行了修葺。工程自明嘉靖四年(1525年)三月十日开始,至七月完工。当时的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徐阶撰写碑文加以记述,由此可见大慈延福宫在当时的显赫地位。
  大慈延福宫在明朝初期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香火也是十分旺盛。但是从明末开始,竟然全无香火了,成为了一个难解之谜。民间对此有种种传闻,有一种传闻竟与明朝崇祯皇帝有关。传说在崇祯末年,李自成近逼北京时,崇祯皇帝十分惊恐,整日坐立不安,有人给他出主意说大慈延福宫的签最灵验,不如去求求签。崇祯皇帝听后竟真就跑到大慈延福宫去求签以卜凶吉。但是他运气不济,连求三签皆为下下签。崇祯皇帝大怒,当即发口谕,此庙永远不得有香火。不久,李自成带兵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已是无力回天了。从此大慈延福宫的香火也就断绝了。此外,大慈延福宫内还有一难解之谜,即是宫中的这口水井。传说此井内的井水分甘苦两味,甘者味甚清冽,苦者涩苦难食,故曰一井二水。
  清朝时,顺治初年曾聚满汉子弟,教学于此。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时,乾隆皇帝重修大慈延福宫,并规定每年元旦日开庙进香,开张庙会。但大慈延福宫的庙会却与别处不同,庙会中多为估衣摊(估衣就是旧衣裳)。因此又有估衣街之称。
  五十年代时寺内殿堂几乎拆除殆尽,现只存东路的正殿、后殿及西部一座殿。但是所存殿内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特别是其大殿内的三官像历经数百年而依旧完好如初。现在三官像被移到东岳庙的育德殿内,如果您去东岳庙还可以看到这些制作精美的塑像。 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极雄伟。各殿内原均有壁画、藻井和极高大的木制佛像。
  但从明末到清乾隆前期,此庙因种种原因都无香火。五十年代时寺内殿堂几乎拆除殆尽,现只存东路的正殿、后殿及西部一座殿,殿内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雕刻精细,除龙头有损,大部保存完好。该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参考资料:更多请查看乐途旅游问问 http://my.lotour.com/ask/AskTopicInfo.aspx?id=31034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