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为什么“女”通“汝”

如题所述

古诗文中不少“女”字并非指男女的女,而是被假借作第二人称代词“汝”用的。试看《诗经》中的例句:




  这些“女”都假借作第二人称代词“汝”。按理,假借字同正字之间,应当有依声的关系。如“蚤”假借作“早”,“繇”假借作“由”,“惠”假借作“慧”等。可是“女”和“汝”字音并不相同,为什么可以通呢?古诗文中类似这样假借字同正字之间难以看出依声关系的现象是不少的。如“于戏”借作“呜呼”,“信”借作“伸”,“罢”借作“疲”,“伯”借作“霸”等等。这怎么理解呢?

  同正字没有依声关系的假借字是不存在的,但这种依声关系由于时代、地域的不同而难以觉察的情况是存在的。所以按今天普通话读音来检验看不出依声关系的通假现象,从作品产生的时代、地域来推测,这种依声关系实际上却是存在的。

追答

  透彻理解汉字古今演变的问题,涉及汉语音韵学知识。但是不必把语音变迁看得太神秘了。为了及早消除在阅读古诗文时遇到假借现象而看不出依声关系的疑窦,我们可以求助于现代活的口语——方言,作一番粗略的探讨。

  方言往往较之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古音。例如“信”与“伸”,江浙一带吴方言如宁波、台州等方言中是同音的。

  “女”和“汝”在古代也是同声同韵的。

  先说同声。“女”的声母今为n,“汝”的声母今为r。古音(特别是上古音)r声字常读作n声。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发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以大量材料证明上古只有n声字,没有r声字;后来的r声字,上古都归入n声。这一现象在江浙方言中也不难找到例证。如“热、日、人、让、软、绒、染、认、任、肉、褥、弱……”,这些字在普通话中读作r声字,上古都归入n声,吴方言也归人n声。可见“女”、“汝”同声并非奥秘难测。

  再看同韵。“女”的韵母今为ü,“如”的韵母今为u。而古代ü、u两韵是不分家的。古诗词ü、u两韵一直是允许通押的。连现代人写旧体诗词也允许两韵通押。请看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末几句: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问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舞”“虎”是u韵字,“雨”是ü韵字。这是按普通话语音分的。而在古代,u、ü同属一个韵部。这在江浙方言中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下列各u韵字在江浙方言中大多归人ü韵:

  书 注 柱 诸 猪 朱 珠 株铸

  猪 贮 著 铸 煮 如 暑 鼠署

  树 舒 黍 输 竖 恕 处 除儒

  如

  可见“女”“‘汝”声同韵同并非神秘难测,而是有线索可寻的。我们必须以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字音,理解字音的古今变迁现象。 ( 来源:《语言文字周报》2015年10月21日 作者:祝鸿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