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记录?拜托了各位 谢谢

关于是否赞成吧老人送入养老院的。

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A组总决赛 全比赛记录谢谢主席大家好,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特别是421家庭(编按:指家庭成员包括4个老人、1对夫妻及1个孩子)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为此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而送老人进养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据老人的意愿,将他们送进养老院安度晚年,可见养老院是在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让老人老有所养的一个新途径。我方赞同送老人进养老院的理由有三:第一,对于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子女无力膳养的困窘老人,政府将他们送进养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第二,在经济来源确定的情况下,养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更为专业。面对着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而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的孝心,不会因为父母居所的变化而减少,同时在养老院里,老人们同龄相聚,同生同息,增加了社会交往,扩大了社会连系,给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欢笑。可见养老院的出现,给老人们在晚年多了一个养老的选择,让老人们自己自由的决定,给老人的夕阳之光,添一抹新的色彩。第三,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承认和接受养老院,体现了养老社会化的趋势,反映了新的孝文化观念。从伦理的角度讲,孝的观念要继承和传扬,那么孝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一切为了老人,让老人健康安宁的这个精神内核不能改变。昨天,老人们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今天,当他们老去,步入人生黄昏的时候,年轻一代有责任对他们竭尽所能地赡养,这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法定义务,更是年轻一代,对上一代人普遍的社会责任。事实上,个人对孝的观念,只能体现个人的德行和修养,而社会整体普遍对孝的认识,则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谢谢。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A组总决赛反方一辩立论陈述谢谢。对养老问题,对方一辩不知不觉中已经偷偷给我们预设了两个概念。第一,现代人已经忙到无暇照顾老人了,所以说就送老人去养老院;第二,养老院可以展望得像天堂一样好,因此他方赞成。您方这么多的角度,有没有一个角度,是老人的角度?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预设,真的合理吗?首先想过父母,为什么有人愿意去养老院吗?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觉得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实害怕自己连累了子女。我们可以想象,老人心里有多矛盾,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里,另一方面不愿意麻烦儿女。老人们一辈子辛辛苦苦,都在为儿女着想,可儿女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送出去了吗?难道豪宅、名车、存款、地位就真的比我们唯一的父母亲更重要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根本就只是借口,和日后徒增悔恨的原因而已。第二,再来看看养老院,无论它条件多好,但它始终不是家,因为心理学证明,老人心灵的慰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际关系网,这两点正是养老院所天生缺失的。那里没有儿女直接的关怀,没有孙辈天真的笑脸,它再怎么好,又真的是老人所想要的吗?再看看去养老院,会破坏老人固有的人际网,老人在他原先居住的地方,会建立一大群的朋友关系,而去养老院,无异于要对这些朋友,说再见了。这对于体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的老人来说,有多种的负担呢?举个例子来说,这就好比把冬天里的一株古树,从它原本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来移到新的地方,即便这个新的地方再好,我们也说,这是对树的一种伤害。因为你已经割断了它的根茎,更因为冬天就根本不适合移植树木。同时脆弱易波动的老年心理,在一个随时有可能老人离世的地方,多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居家老人有儿孙的绕膝、邻居的寒暄,更容易感到生活的阳光和希望,这也就是为什么调查显示,养老院老人抑郁症的得病率,比居家老人高了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在。其实我方也提倡社会养老和家居养老结合,但是养老院的模式却万万不可做为首选。现在北京大力发展的小区家居养老模式,很值得借鉴,各种工人上门服务,照料老人起居饮食,分担儿女的压力了。而且老年沙龙等小区的机构,更鼓励老人开展社会活动,到处走走,下棋聊天,回家还可以享天伦之乐,这不更是颐养天年吗?所以我们告诉在座各位,只要您多用点心,考虑老人的心理需求,您就会发现养老院并不是最适合的选择,谢谢大家。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A组总决赛反方三辩总结陈词谢谢主席。刚才对方辩友说实在的,在自由辩论进行的过程当中,真是有点狡猾。因为他刻意地为我们模糊了三个概念。第一个概念,他说今天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对方辩友,我方承认,对整个一个社会群体来讲,二者的确是优势互补的,因为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群,他们不得不接受养老院,于是养老院对他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当考虑到我们自己的例子,考虑到我们自己的情况的时候,当考虑到我们要怎么样来赡养我们的老人的时候,难道这二者真的能做到优势互补吗?往往我们的选择只有一次,我们只能在一个时间点内,将我们的老人放在家里,由我们自己的心来赡养,或者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在这点上来讲,二者正是具有排他性。因此,对方辩友,您的优势互补可能不是那么完全。对方辩模糊的第二个例子是,他们今天一直在跟我们讲,老人是哪些老人呢?哪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比如说军人,比如说出去打工的人。对方辩友,如果今天我们的辩题真是主要讨论这部分的人的话,我想实在辜负了我们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这样一个主旨。因为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政府本来就有相当的义务去赡养他们,把他们很好地照顾起来,讨论这部份话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真正所应该讨论的是,子女就在身边,而老人的意愿如此矛盾、如此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对着我们的心,做出何种的选择,这才是今天真正辩论的焦点。可惜我刚才问了对方辩友好几次,对方辩友就是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回答我,反而在一些边缘的例子上靠。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了农村,对方辩友您知不知道,在农村的礼数,是很讲究地缘和亲缘的,一个家前面可以是自己的大奶奶,后面可以是自己的二姑,这些人之间,就形成很好的相互照顾的网络,这个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照顾关系。可是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把他从这个农村的亲缘关系中,赶出来放到养老院,以形成您的孝心。对方辩友,您这是真的孝心吗?对方辩友,您模糊的第三个概念,就是孝。您刚才告诉我什么是孝,只要你的心放在老人那里,您就是孝了。对方辩友,我最多承认您这是小孝,因为这是按照您自己的标准,在判断父母在想什么,在判断父母需要什么样的孝。什么是大孝呢?就是我的心跟父母在一起,我的人也跟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需要我的时候,我能贡献出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大脑和精力去照顾他。不错,我们缺少一定的医学知识,但我们可以学呀,我们自己也许做不了一些事情,我们可以请护工来做,护工做的时候我们学,我们学着跟护工一起做。对方辩友,这个过程难道不可以真正加深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让他享受到家的关怀吗?对方辩友,如果把这三个您模糊的概念去掉的话,对方辩友,我真不清楚您方的立论是怎么赞成起来的。其实今天这个辩题,就我们来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很可惜没有能够跟对方辩友好好思考一下。今天这个辩题的一个预设前提,就是我们都很忙,忙到了无暇照顾父母的阶段,可是我们这么忙真的是应该,也真的是必要这么忙的吗?我们在为明天的名车、明天的存款、明天的豪宅,把我们的父母送去养老院,这个真的就是我们获取的目的吗?谢谢。详情请见 http://bbs.nau.edu.cn/redirect.php?tid=179683&goto=nextoldse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