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如题所述

(1)天干地支计时法
在中国古代,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配对,可以形成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甲子、乙丑等,这些组合循环使用,形成了一种周期性的计数方式。
(2)一天的十二个时辰
古代中国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这些时辰各有其特定的名称和时段:
- 子时:23:00至01:00,即夜晚中间时段。
- 丑时:01:00至03:00,大致在鸡鸣时分。
- 寅时:03:00至05:00,清晨平旦之时。
- 卯时:05:00至07:00,日出之际。
- 辰时:07:00至09:00,人们吃早餐的时段。
- 巳时:09:00至11:00,临近中午的时候。
- 午时:11:00至13:00,正午时分。
- 未时:13:00至15:00,下午不久。
- 申时:15:00至17:00,接近傍晚的时候。
- 酉时:17:00至19:00,日落前后。
- 戌时:19:00至21:00,黄昏时段。
- 亥时:21:00至23:00,夜晚即将结束之时。
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此外,每个时辰被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刻,每个刻相当于现代的15分钟。还有说法认为一柱香约等于20分钟。古代还将一夜分为五个更,也称作五鼓,用于更细致的时间划分。在古籍中,人们还会用到“壶漏”、“时牌”等工具或叫法来指代具体时间。例如,《水浒传》中提到的“辰牌”就是指辰时,即上午7点到9点之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