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增发的货币是如何流向市场的呢?

如题所述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前,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使得外贸企业获得了可观的外汇收入,墙国的强制结汇制度要求企业将外汇收入兑换成人民币,成为留存在商业银行体系内的存款(外汇占款),银行体系使用这部分存款通过放贷实现了货币扩张,完成了货币投放。

进入新常态后,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下降,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稳定经济增长,就需要有其它的主动调节手段来供应货币。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直接扩张银行体系将现有存款应用于贷款发放的能力。这种政策的使用通常比较慎重,理由显而易见。更为日常的操作方法,是央行的票据回购(收紧流动性)和逆回购(补充流动性)。逆回购供应货币的周期比较短(通常七日到一个月左右),规模也比较小(千亿规模),适用于短期对流动性的补充和调节,不过现阶段央行操作很频繁(日常)。

当然央行还有其它的方式来投放货币,不过相对而言没有前面提到的方法那么透明。再贷款、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方式,有资产质押式的投放,也有信用贷款式的投放,本质和原理上和逆回购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投放规模和周期上更为灵活方便。具体的我就不多讲了,感兴趣自己查资料吧。

提到央行放水大家都知道量化宽松(QE),这种操作目前在墙国名义上还是没有的。操作方法是央行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具备一定信用评级的企业债甚至于股票,直接向市场投放货币。资金进入银行体系后的货币扩张形式我就不再反复重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1

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下,不妨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家庭现金资产的存在形式是什么样的?是银行活期、定期存款多些,还是一捆捆百元现钞贮存在家中多些?答案显而易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信用在民众中的普及,网点的覆盖逐渐遍布全国城乡,银行存款是比现金更好的资产存在形式。我们生活中日常持有的现金通常是为了购买支付的需要,持有多少现钞备付取决于日常现金支付的规模。

而大额的交易,在双方有一定互信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会选择银行转账支付,比现金交易更加便捷、安全(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情况下),这是资金在银行体系中的流转,不影响现钞的投放和流通规模。讲了这些,只是想说明,当前背景下,现金资产的存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银行存款,现钞相对而言规模要小很多。了解央行货币的投放机制,更多要侧重于银行体系中存款的增长情况,而不是流通中现钞的规模变化,明确分析对象的主体因素,这点很重要。

央行投放货币的机制,主要是间接通过银行体系进行,扩张或收紧流动性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谈央行的货币投放机制和方式前,有必要先了解一点,银行体系自身是能够通过发放贷款来扩张货币规模的。受限于篇幅(其实主要是我的空闲时间呜呜),只简单解释这个过程。银行体系向信用资质符合一定标准的企业和个人发放的贷款,除却很小一部分用来备付的现金被支取外,其余的贷款金额又以存款的形式留存在银行体系内,实现了存款的扩张,参照前面的解释,也就是货币规模的扩张。但是受限于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需要提取存款的一定比例留存在央行账户,不能用来发放贷款,所以银行体系不能无限制地扩张货币投放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晰地意识到,在银行体系层面,影响存款规模(货币投放规模)的因素在于银行可用来放贷的资金规模(银行有木有钱,也就是超额存款准备金规模)、银行发放贷款的意愿(企业资信不好,业绩前景存疑,有钱也不一定愿意借出去啊摔)。这是影响货币投放的直接因素。

第2个回答  2017-12-01

新发行的货币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流入社会:1.央行回购国债和央行票据,以及偿付外债(财政紧缺难以周转时才会使用);2.央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进外币,形成央行的外汇储备(并不是所有购进的外币都使用新印的货币,经常使用的是央行的存量货币资产);3.成为政府的收入,并经过政府支出进入流通领域(政府财政紧缺时使用)以上方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通货膨胀,但只要是轻微的物价上涨就无关大碍,毕竟物价上涨是一个大趋势。另外,有人会提到央行将新印的钞票存放到商业银行(具体是从央行的发行库存放到商行的业务库),直接增加基础货币,然后通过信贷方式流入社会,这也是对的,但信贷投放是货币供应的另一种方式,换句话说因为是贷出去的纸币,那些钱最终还是要回笼的,这只是政府调控经济,控制货币供应的一种方式,楼主并没有特指是出于调控目的而增发的人民币,因此主要的途径就是上面所说的三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