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来是什么?在中国的各个朝代是怎样过冬至的?

如题所述

过冬至节最早的记录是源于汉代,在唐宋的时候成为中国人民族性的节日,并一直遗留至今。甚至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过冬至如过年”的记载。古时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乃上天赐予的福祉,所以这天大多休息,军队整体,边塞闭关,商旅停业,朝廷不理事,官衙放假,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作客,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冬至亚岁宴”的名目甚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那么冬至的来历是什么?冬至是怎么来的?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着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从节气的角度来说,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三本建筑文献; 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 4、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 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屋身: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 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5、彩画的分类、特点及等级; 和玺彩画: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沥粉贴金。等级最高。 旋子彩画:画面用痢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等级低于前两种。 6、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建筑材料:木材。 2)结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3)空间布局:灵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模数制。 5)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 6)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7、中国古代声调规划的类型: 市里制:以隋唐长安城为例,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并设东西二市。 街巷制: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 8、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和设计,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 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市里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 4)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 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 9、古长城建筑: 秦长城:起迄地点:临洮——辽东; 汉长城:起迄地点:莆昌海(即今罗布泊)——辽东; 明长城:起迄地点:嘉峪关——鸭绿江; 结构:城墙、敌台、烽堠、营堡; 重要段落:北京八达岭长城、洒北金山岭长城; 重要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10、宫殿建筑的起源与沿革: 先秦:特点: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封闭性院落; 著名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陕西岐山凤雏宫殿遗址; 秦汉:特点:大宫中套有小宫,而小宫在大宫中各成一区,未央宫的前殿成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 著名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建有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 隋唐:特点:依据轴线与左右对称的规划原则,并附会了《周礼》的三朝制度; 著名宫殿:太极宫、大明宫; 宋:特点:在城南面中央的丹凤门前设御街,街的两侧建有御廊; 著名宫殿:北宋东京城宫殿; 元:特点:继承唐宋的宫殿传统,保持了游牧生活习俗及喇嘛教建筑、西亚建筑的风格; 著名宫殿:元大都宫殿; 11、明清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布局: A、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面的建筑低小简单。 B、左祖右社:a、左祖: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帝王用来祭祀祖先。 b、右社: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帝王用来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C、前朝后寝:a、前朝: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b、后寝: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2)宫外陈设: A、华表: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B、石狮:雄狮爪下为球,雌师爪下为幼狮,前者象征统一寰宇,后者象征子孙绵延。 C、日昝:古代用来测时。 D、嘉量:古代的标准量器。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 E、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 F、鼎式香炉: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G、铜龟铜鹤:象征长寿。 12、古代著名坛庙建筑; 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左侧,专供帝王祭祀祖先。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专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 地坛,位于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 日坛,位于北京东郊,专供帝王祭日。 月坛,位于北京西郊,专供帝王祭月。 文庙:全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是山东曲阜孔庙。 武庙: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 宗祠: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市陈家祠堂。 13、我国古代著名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特点: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汉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特点: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唐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特点: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特点:长陵以其宏伟的地面建筑而闻名于世,已发掘地下宫殿的是定陵; 北宋陵:位于河南巩义市;特点:结构完整,为研究宋代陵墓制度才石刻艺术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特点:其平面布置沿袭了明代诸陵的旧制,只是在坟丘上部增设了月牙城。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特点:清西陵与清东陵同。 14、封土的沿革: 1)方上: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 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汉茂陵; 2) 以山为陵:特点:利用天然山体; 著名陵墓:唐乾陵; 3) 宝城宝顶: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称宝顶;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15、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用途:供祭祀之用; 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 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 建筑物:石兽、石人; 3)护陵监: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 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16、墓室结构: 土穴墓:墓穴形式简单。 木椁墓: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用来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柏木黄心,题凑指木头皆皆向内。北京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 砖石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不断发展。 17、随葬品; 1)原始社会: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阶级社会: A、贫富分化悬殊。 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战国时期:俑。 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 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 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02
  1、由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2、各朝代习俗
  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第2个回答  2019-10-01

冬至的由来: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中国各朝代过冬至习俗:

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冬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30

冬至的由来具体如下:

冬至的起源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中国各朝代习俗: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23

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

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