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古人怎么过春节

如题所述

古代人怎么过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古代人是怎么吃年夜饭的?往下接着看。
古代人吃年夜饭吗?
年前准备。按中国人的习惯,每年一到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到了准备过年的时候了,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要祭灶,“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上西天。”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灶,人们供灶王已经供了2000多年,传说灶君老爷是原始社会管理火种的人,也有的说是炎帝、神农、苏吉利、张子郭等。给灶王爷上供的目的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祭灶用的就是关东糖。有一种说法是:关东糖是粘的,粘住灶君的嘴,上了天就什么也不说了。或者说他只说好话,甜话了。除糖以外,祭灶的时候还要预备清水、草粮,这是给灶王的马吃的。过去祭灶的时候不准妇女参加。
古代人开联欢晚会吗?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再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等。此外,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初一之后,几乎每天都有相应的节俗,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续。比如,正月初二这天(北方地区为正月初四),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北方在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古人春节习俗有哪些?
到了初五,有了一些独立的节俗,如送穷、开市等等。春节期间,古人还祭灶天、写对联、做豆腐、割年肉、磕头、耍球、跳猴等活动。当代许多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在除夕晚看春节联欢晚会,其实古代也有春节联欢晚会,只不过没有电视直播。古代,在春节期间,大街上会出现游行的队伍,且各朝代各地区都不一样:有的会演社戏,有的会舞龙舞狮,当戏曲逐渐占据人们主要的娱乐领域后,春节看戏就成了那场松散的“春晚”最热闹最受人欢迎的地方。这种游行,有的地方称其为“演春”。至于古代有钱的人家,就不用出去看戏了,他们会在自己家里搭戏台、邀请戏班子开锣。
古代春节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而元宵佳节,帝城不夜,各地春宵赏灯之会,猜灯谜、百戏杂陈,普天同庆。这些充满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风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古代人虽然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他们一样也得坐着马车、走着路、骑着驴儿回家过年、走亲访友,这其实也是一场小规模的春运。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过春节的热情。我国古人从腊月准备开始,等到正月十五闹了花灯,年才算过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06

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古人是怎么庆祝春节的呢?古人庆祝春节其实和现在我们庆祝春节是差不多的流程,但是在礼仪方面古人更加注重,也会举行一些大型的祭祀祈年活动,可能会以家族为单位,也可能会以村寨、部落为单位。

  在大年初一这天所有人都应该早早的起床,不能赖床,这寓意着在新的一年中做任何事都不会拖拖拉拉。起床后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是表示新年新气象。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想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崇。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其实古人庆祝春节和现在的人庆祝春节是差不多的,只是古人比较隆重。

我想古人过春节也是为了热闹吧,我不知道以前没有火的时代他们是怎么过的春节,但是现在的春节真的是不如以前了,一点年味也没有了。

第2个回答  2022-02-06

过年了,你都在做些什么呢?是喝茶水,嗑瓜子,放烟花,看春晚,走亲戚,还是干脆宅在家里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古人都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首先是大年初一,关于正月初一,在古代,有很多的别称,先秦时期叫做“上日”汉朝叫做“三朝”到了唐宋元明清,称为“元旦”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南京政府为了顺应农时,才把这一天定位“春节”。

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在这一天祭祀先祖,“除夕守岁”大概是在魏晋南北朝才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而全国各地都开始掀起了拜年的浪潮,是从唐朝开始的。那个时候,还流行了一种“飞帖”类似于今天将“”的“贺卡”一样的东西,将对他人新春的祝福写在上面,由佣人送去。相传这个东西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发明的。唐太宗将“普天同庆”四个大字写在金箔上,然后赐给大臣。传到民间,百姓纷纷效仿。

正月初二,北方祭祀财神,这一天,北方说要吃馄饨,馄饨又臭“元宝汤”。在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要“回门”所以说,正月初二又称“迎婿日”。

正月初三,宋朝的时候,相传在正月初四,有天书下降到人间,所以,宋真宗将这一天定为“天庆日”在这一天,所有官员都可以放五天假,直到正月初八。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破五是怎么来的呢?乡村在古代有“志琼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个“穷鬼”。出自韩愈所写的《送穷文》。

到了正月初六、初七,年味儿就逐渐淡了,初七的这一天煮一碗“回魂面”,寓意着年节已过,该收回心思好好工作了。

看一下古人过春节的方式有没有惊艳到你呢?古人过年的这些习俗有我们有多少地方是相似的呢?

第3个回答  2022-02-06

新年已至,你在“耍手机,看春晚,品美食,放烟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我国古代古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呢?

其实我们古人过春节的方式丰富程度一点也不输于我们当代人。

古代人过年的节秦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也就是如今的北方小年日,这一天,古人是要祭灶神的,传说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灶王爷要向玉皇大帝做述职报告,所以呢,各家过户都要打点好灶王爷好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给一个“五星好评”实际上,这个习俗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小村庄里仍然存在。

在明朝以前,画“钟馗”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习俗。意味着驱鬼辟邪,当然,燃放爆竹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除夕夜里更是热闹,有准备驱逐年兽的各式花样活动,年兽究竟是什么?相传年兽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总在除夕夜里出来伤害人和牲畜,后来人们发现“年审”害怕烧竹子的“噼里啪啦!”的声音,于是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燃烧竹子,以此来吓退年兽,祈求平安。到了宋朝以后,制火药的技术逐渐发达起来,春节放烟花逐渐流行了起来,其实,无论是烧竹子还是燃放烟花都是为了驱逐“瘟神”给新的一年带来好兆头,取一个吉祥的意味。

春联又称门对,春帖等,其实最早的春联不是用纸做的而是用桃木做,古时候,人们相信桃木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便用桃木制成门对,每至新年将其换下。我们也曾在一首诗中见识过有关于古代春联的模样“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就是指春联了。”

当然,古人也是要拜年的。当然,古代的大户人家人会比较多,那么他们就会采用类似于今天“送名片”的方式来进行办理,将新春的祝福写在“碑帖”上,再派佣人送过去。

古人过春节的方式是不是很有趣呢?我们如今的某些地方是不是还保留着古人的某些习俗呢?

第4个回答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