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的来历

文殊院的来历

1、来历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2、简介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一环路以内,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四川省、成都市佛教协会驻地。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
  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蜀王杨秀以“圣尼”名,定名信相寺。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灭佛,寺毁。宣宗即位(847)修复,历800余年与世并存。清顺治元年(1644)全毁。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文殊院占地面积82亩,殿堂房舍190余间。
  3、地理方位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文殊院街。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
  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8
景点介绍
文殊院位于青羊区,始建于隋朝,康熙年间重建后,称文殊院。院内供奉着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脱纱、木雕、石刻、泥塑等多种材质。其中有一尊缅甸玉佛,来自缅甸,很是珍贵。

寺院内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5座大殿递次连接,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浑然一体,再配以其他建筑,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院内还开设有茶馆和具有特色的素餐馆“香斋堂”,使得这里成为本地居民喜爱的休闲之地。

此外,寺内还珍藏有明清以来书画珍品多幅,富有盛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牌匾,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还有唐代玄奘法师顶骨、印度贝叶经、唐代日本鎏金经简等佛教文物。不过,由于是珍贵文物,外人难得一见。

文殊院门前的文殊院街,目前已开辟为号称“都市禅林”的文殊坊,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很多小吃也依旧经营着。
开放时间
全年 08:00-17:00
优待政策
补充说明:1、该景点为免费景点,无优待政策。
交通攻略
距16路文殊院(坊)站396m,步行6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