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作品的理解

如题所述

一直以来都在努力解读毕加索,也看过很多对毕加索解读的文章,或是深奥,或是浅出,似乎总是差那么一点点领悟,直到一次海边旅游,无意间的大彻大悟——本期与你一起走进毕加索的世界旅行。

从20世纪中期开始直至本世纪,毕加索被著名作家约翰·理查森在人物传记《毕加索的一生:荣耀年代,1917-1932年》倒数第二卷中写道:“毕加索所做的一切都是新闻。”

这不得让人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支离破碎,并不美观的画使毕加索成为现代艺术家的杰出代表!要知道,在20世纪的法国出了很多“鬼才”,为什么不是他们?野兽派的马蒂斯,现代艺术的奠基者马塞尔·杜尚,真实又极其古怪的超现实主义的萨尔瓦多·达利

我想毕加索除了卓尔不群、才华出众以外,还包括了生逢其“地”!

毕加索1881年在最南边的西班牙出生,他从小就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看颜色鲜艳对比夸张,很高很大的仙人掌;在多样化的文化生态中成长;吸收西班牙的强悍民风,那种血腥的斗牛文化,把牛杀死,是用剑对牛的致敬以及对死亡的荣耀,激烈的活着,惨烈的死去,不停的超越和对抗,他从这种古老的斗牛文化中得到了顽强的生命力,这对于他以后的艺术生涯非常重要,让他的作品有种从感官到心灵都有爆烈的刺激。他最动人,也是最吸引我的部分是渴望击败、超越和挑战自我。

毕加索的父亲是名美术老师,因此受到很好的美术训练,在他8、9岁的时候画了一幅画,他的父亲看完以后,就决定以后不在画画,他说“我已经输给了我的儿子”。

1895年毕加索以高分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6岁的时候就就获得了西班牙全国性大奖

他在巴塞罗那读书时期,经常逃课,去一个有很多从巴黎回来的艺术家交流的四猫咖啡屋,接触各种类型的人,有高层的、低层的、艺术家、农民...他用心灵去观察、去领悟每个人,然后融进他的艺术之骨,这时他开启了新的旅程。

1900年,19岁的毕加索,去了巴黎,对着巴黎埃菲尔铁塔说“我来了”,一切的豪情、征服和梦想都融入在这三个字里。

他刚到巴黎的时候经济不好,只能住在巴黎最贫穷、肮脏的地方,已经“出产”多为艺术家的洗衣厂。沦落为乞丐,每天只有好心人给的面包可吃。

他每天看到的都是社会最卑微、最低端艰难求生存的人,心理蔓延着忧郁,但天才就是天才,并没有被击垮,他将一切都反映在了他的创作里。

1900-1903年,他人生的低潮期,他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