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如题所述

个人认为,建文帝觉得当时的形势没必要也没时间来施行推恩令,所以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也不采纳。下面具体介绍:

“推恩令”,顾名思义,就是允许诸侯把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孩子。皇帝给了他们所有的好处。例如,过去诸侯国只由长子继承,现在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这一制度经过两三代人的传承,大封建主义就会越来越小,最终成为地县制,纳入国家治理范围。

公元前127年,朝廷的首席官员阎王写信给汉武帝,建议将吐恩王公赐给他们的子女为附庸。这个建议是汉武帝的及时雨,所以很快就被武帝采纳了。屯田令十分有效,避免了景帝时期诸侯割据造成的“七国乱”。从那以后,它完美地解决了诸侯国不能脱落的问题。

建文皇帝没有实行“推恩令”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没必要。

朱元璋将自己的20多个儿子分封为诸侯王时,考虑到了藩镇分离的情况,极大地制约了诸侯王的权力。例如,诸侯卫队的数量不应干涉地方行政和财政。他们只有军队的指挥权来抵抗蒙古的入侵。这就相当于诸侯为皇帝工作。没有经济收入,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私人武装力量。当时建文皇帝年幼清闲,就把五叔夷为平地,证明诸侯王都是纸老虎,不必绕道“发号施令”。当时的诸侯王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

第二,没有经验。

建文皇帝和他的政府都是知识渊博的文官团队。他们处理各种事务缺乏实践。他们没有正确选择割据藩国的策略。他们只是一味地想割断藩国,统一皇令。

建文皇帝在位时才二十出头。他在皇宫里长大,学习儒家文化。他从来没有经历过很多是非。他的团队是一群学者,擅长写文章和学习。然而,他没有多少治国经验。他只能纸上谈兵。这样一来,他们首先犯下了割据藩国的理想主义和错误政策,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使楚辞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和人民的死亡。

最后,没有时间了。

腐朽的元朝统治了100多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三十年来一直忙于追击北元政权,也有不少不正之风。建文皇帝急于实行他的仁政,并借助一个感谢令来斩断藩国。他花了很多年才取得成果。他等不及了。因此,在他登基后的一年内,他开始砍掉这个附庸国。

建文皇帝为什么放弃“推恩令”作为谋略?

割断藩国的法宝被放在架子上。建文皇帝在北京被毁时,他神秘地失踪了。他还没有来宣传他的文化统治!

假设建文皇帝成功地砍掉了藩属国,他就是另一个繁荣的明朝帝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6
因为当时藩王的势力已经得到削弱,手里的军队也很少,建文帝想一劳永逸解决藩王问题,如果实行推恩令,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他们的实力。
第2个回答  2020-10-16
因为建文帝太过于优柔寡断了,无法下定决心,所以不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16
因为大环境不同,当时建文帝占领主动,他认为他如果不削藩,其他王爷就会造反,所以没有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