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第七天》是怎么以圆形的叙事模式来讲述的呢?

如题所述

余华在《第七天》中以死亡为视点,却又不是写主人公杨飞的个人之死,而是弥散式的叙事描绘了一场死亡的“盛宴”,余华自己称此为圆形叙事。余华说:“第七天的叙述有点像圆规,‘我’的经历是圆心,所见所闻是一条条圆线,叙述的圆规一圈圈往外画圆。”

作者以杨飞死后的见闻为线索,讲述了患癌症没钱救治的父亲,为爱情卖肾死亡的伍超,在大火中被政府瞒报的38个遇难者,被医院当作医疗垃圾扔进河里的27个死婴等悲剧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将这些互无关联的人和事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

正如张清华先生评论的那样:“这部小说,那几个人都没有什么关系,杨飞只是一个叙述的,把他们串起来,实际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好像这个结构非常紧凑,但是那几个人物又是很松散的,我想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崩塌和离散,这就是《第七天》的灵魂。是他这种故意浅尝辄止后暴露出来的悲情。”

《第七天》中的七个篇章看似相互独立,实则融会贯通。比如,第一天写了作者对贫富差距、暴力拆迁等社会问题的关注,第二天转而写主人公杨飞和李青的爱情悲剧,第三天又回忆起了主人公的身世及杨飞与父亲之间的真情故事。篇章之间看似泾渭分明,互不相干,其实这种断裂的叙事只是相对的,这些线会因为某个点而相互交融,进而多维度地汇入“死亡”这个大圆中。

同时,作者又巧设伏笔,注重细节。比如,第一天杨飞在去殡仪馆的路上见证了一场车祸,这场车祸正是市长的出殡仪式造成的,后来他在亡灵的世界里遇见了丧生在这次车祸里的肖庆,肖庆又带来了鼠妹男朋友伍超的消息,一环扣一环。作者将多个亡灵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清楚楚,把个体生命的悲悯与整个时代的精神脉搏联系起来,上升到对集体伦理的反思与救赎。悲哀、愤恨、疲惫的情绪充斥着整本书,使读者的内心跌入荒凉的深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4
就是以死亡为视点,弥散式的叙事方式写了一场死亡的“盛宴,所见所闻都是一条圆线。
第2个回答  2022-07-04
主人公已经死亡了,但是通过死亡后的视角展现了所见和所闻,这样的方式是很特别的。
第3个回答  2022-07-04
通过弥散式的描绘,通过死亡视角看到了社会的现实,这次的视角是很奇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