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的地理环境

如题所述

咸安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临阳新,南极崇阳,西界赤壁,北交江夏,东南与通山接壤,西北与嘉鱼毗邻。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6′-114°43′,北29°39′-30°02′。东西宽58千米,南北长41千米。
咸安区地处幕阜山系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状如撮箕,按形态成因为分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四大类型,相对高差936.1米。咸安区东南南部和西南部为低山区,系幕阜山系北翼余脉,山脉之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共形成大小山丘22877座,其中山峰218座,最高峰为大幕山灶背岩,海拔954.1米。相对高差50-200米,谷深坡陡,坡度为60°左右。中部和东部为丘陵区,海拔50-300米,相对高差50-100米,丘体零乱、圆浑,坡度50-300米,垄岗、残丘相间,脉络明显,坡度小于5°左右。咸安区北部和东北、西北、西部部分为平原区,海拔30米以下,最低处斧头湖海拔18米,地势平坦,湖泊港汊多,河网密度大,坡度小于3°。
咸安区西南部、南部东南部地表广泛分布石灰岩,属喀斯特地貌,溶洞特多,较大的有20余处,其中太乙洞、飞仙洞、鸣泉洞等最为有名。 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8.68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7.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2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4.10亿元,增长26.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3.37亿元,增长12.6%。从构成来看,全区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16.84:48.01:35.15变化为16.48:49.82:33.70。二、三产业仍然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0.15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2.4%。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8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5.22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1.07亿元,增长8.1%。从构成来看,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1年的16.48:48.65:34.87发展到15.89:50.10:34.01,二、三产业仍然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71.62亿元,增长18.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70%。 2011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32.21亿元,增长16.4%。全区全年粮食总产179741吨,增产23222吨,增长14.8%;油料总产41269吨,增长10.2%;蔬菜总产257496吨,增长5.0%;苎麻总产1960吨,下降17.1%。全区全年生猪出栏23.29万头,增长5.4%;家禽出笼2365.95万只,增长1.5%;禽蛋产量5655吨,增长1.9%。全区全年水产品产量26478吨,增长10.0%。全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115亩,下降24.1%;木材采伐量31072立方米,下降22.1%;楠竹采伐量229万根,下降48.9%。全区森林覆盖率43.7%。全区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19112千瓦,增长13.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235吨,下降6.1%;农村用电量5484万度,与上年持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7275亩,增长2.7%。
2012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37.42亿元,增长16.2%。全年粮食总产184069吨,增产4328吨,增长2.4%;油料总产42178吨,增产909吨,增长2.2%;蔬菜总产260799吨,增长1.3%;苎麻总产1535吨,下降21.7%。  2012年,全区生猪出栏40.14万头,增长72.4%;家禽出笼2488.36万只,增长5.2%;禽蛋产量5687吨,增长0.6%。  2012年,全区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8569吨,增长7.9%。  2012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9660亩,增长0.6%;木材采伐量32507立方米,增长4.6%;楠竹砍伐量178万根,下降22.2%。  2012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347365千瓦,增长8.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0977吨,减少258吨;农村用电量5140万度,下降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4150亩,下降1.3%。 2011年,全区128家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7.37亿元,增长26.2%,其中区属125家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6.71亿元,增长27.2%。区属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200.33亿元,增长56.1%。按经济类型分: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2.17亿元,增长83.8%;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161.10亿元,增长5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5.94亿元,增长106.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31.12亿元,增长59.6%。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2.17亿元,增长83.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总产值94.08亿元,增长55.9%;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06.25亿元,增长56.3%。工业产销衔接需进一步加强,全区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95.31亿元,增长55.9%;工业产品销售率97.49%,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区属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27亿元,增长57.1%。
2012年,全区138家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8.95亿元,增长18.9%,完成工业总产值243.48亿元,增长25.9%。按经济类型分: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1.16亿元,增长4.6%;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188.92亿元,增长26.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6.76亿元,增长17.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46.64亿元,增长25.2%。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4.06亿元,增长39.1%。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09.58亿元,增长24.4%;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33.90亿元,增长27.1%。工业产销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区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36.52亿元,增长25.5%;工业产品销售率97.1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王氏宗祠,湖北咸宁太原王氏是唐代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王仲舒第六孙王希翔的后裔,希翔公四世孙元万自江西婺源武口迁睦州,始新源黄畈,其十四孙大申,字大荣,为善山将军,居淮,后转迁湖北咸宁县(今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附近的飞鸡墩庄(今桃花尖村)定居,与同时迁徙咸宁汀泗桥镇的大信公同为咸宁始祖,其后裔又分迁湖北鄂州泽林、咸宁马桥、桂花等地,仅咸宁市咸安区王希翔之后裔已有一万二千余人,是咸宁王氏中的最大一支。
咸宁桂花镇毛坪村王氏宗祠是大荣、大信公的后裔共同合建而成。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筑,设计精明,三栋联宇,雕梁画栋,装饰富丽堂皇,气势雄伟,自2014年4月破土动工,历时9个月时间,耗资600多万,终于完工举行庆典,这是咸宁太原王氏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喜事,是咸宁太原王氏子孙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伟大壮举。这一壮举,乃是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氏族精神,传承上古文明,敦促大众团结,启迪后代奋发进取的综合工程。它将激励王氏子孙在新的征途上奋发图强,再创新的辉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4

气候:咸安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短。全区年均 降雨天数150天,降雨量年均1531.4毫米。境内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春季多东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多偏北风。

方位:咸安区,隶属于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临阳新,南极崇阳,西界赤壁,北交江夏,东南与通山接壤,西北与嘉 鱼毗邻。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6′-114°43′,北29°39′-30°02′。东西宽58千米,南北长41千米。

地形:咸安区地处幕阜山系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状如撮箕,按形态成因为分低山、丘 陵、岗地、平原四大类型,相对高差936.1米。咸安区东南南部和西南部为低山区,系幕阜山系北翼余脉,山脉之间峰峦起伏,沟 壑纵横,共形成大小山丘22877座,其中山峰218座,最高峰为大幕山灶背岩,海拔954.1米。相对高差50-200米,谷深坡陡,坡 度为60°左右。中部和东部为丘陵区,海拔50-300米,相对高差50-100米,丘体零乱、圆浑,坡度50-300米,垄岗、残丘相间, 脉络明显,坡度小于5°左右。咸安区北部和东北、西北、西部部分为平原区,海拔30米以下,最低处斧头湖海拔18米,地势平坦, 湖泊港汊多,河网密度大,坡度小于3°。

咸安区西南部、南部东南部地表广泛分布石灰岩,属喀斯特地貌,溶洞特多,较大的有20余处,其中太乙洞、飞仙洞、鸣泉洞 等最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