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有为的好与坏的评价100字

如题所述

很多人知道康有为这个人是因为历史书上的“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但是谁都知道历史士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原来没有那么漂亮,几经倒持变得花枝招展,今天就来说一下那个你所不知道的康有为。
“他每天戒杀生,而日日食肉;每天谈一夫一妻,而自己却因无子而娶妾;每天讲男女平等,而其本家之女子未尝独立;每天说人类平等,而自己却男仆女奴……”这是康有为的弟弟对他言行不一给予的评价,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康有为了。

康有为一生中很多次遭到清政府缉杀,数次流亡国外,中学西学在他思想内激荡,因此他身上折射出诸多矛盾,往往言行不一。比如,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在辛亥革命后,他宣称“冒万死以保旧俗语”的五俗之一便是纳妾。

康有为19岁结婚,结发妻子张云珠大他三岁,是他外舅张玉樵的女儿,因为喜欢康有为好学聪慧,便将女儿许配给他,这桩婚事是由双方父母包办的。康有为和张云珠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因为没有儿子,49岁的康有为纳了18岁的梁随觉为妾,康有为提倡的一夫一妻制,就这样被他抛诸脑后了。

后来,梁随觉生下了康有为的儿子,按理说这个纳妾行为应该终止了,但是这才仅仅是拉开了序幕而已。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国外,在美国为华侨发表演说时需要一位翻译,由何旃理担任,那时候康有为49岁,何旃理才17岁,康有为也港纳完梁随觉,何旃理被康有为的慷慨陈词打动,违拗父母的意愿嫁给了康有为,与他旅居日本,不久生下儿子,但红颜薄命,后来,一场病故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

1911年流亡日本的康有为雇佣16岁的日本人市冈鹤子为仆,康对其日久生情,56岁时娶了市冈鹤子为第四房小妾。鹤子后来却与年龄相当的康有为长子康同箴有了感情,28岁时怀了他的孩子,鹤子回到日本产下一女取名凌子。1974年2月19日,七十多岁的市冈鹤子在须磨距“奋豫园”不远处的郊外卧轨自杀。

三姨太何旃理去世后,康有为万分悲痛,精神恍惚,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于1915年又娶第五房姨太廖定征。康有为时年58岁,廖定征18岁。

复辟失败后,1918年,他去杭州游玩,带着妓女游湖赏景不忘即兴作诗一首,前两句是:“南妆西子泛西湖,我亦飘然范大夫”把妓女当成了西施,而自诩范蠡,一个天大的笑话,被世人所耻笑。

在他眼中漂亮的姑娘都可以称为西施,同样是在西湖,他看见一个浣纱的少女,觉得是西施在世,遂经多方打听得知这个妙龄少女叫张光,知道人家没有结婚马上找了媒婆去提亲,张光父亲见康有为已是花甲之年根本就不同意,在康有为的死缠烂打下张家也念自己家境贫寒,最后竟然同意,1919年,康有为和年仅18岁的张光在上海大婚,而他的妻妾子女一个都没有来。

康有为死时张光年仅二十七岁,终身为他守寡。常伴随张光身边的是一个箱子,箱内康有为的字画。难的在生计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出售一幅,后来却被人全部盗走,她悲伤过逝。

真是薄命女偏逢无情郎,不知道鼓吹“先知先觉”以圣人自居的康先生是否想过这些年轻女子的未来,是否有过一丝悔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5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有关他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等方不住面争论的问题很多,下面选取五个争论较大的问题作一回顾。
第一个问题,康有为是哪个阶级的政治代表?有的论者认为康有为领导的改良主义运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中刚由官僚、地主、富商中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而有的论者则认为康有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还有的论者认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反映了“正在上升的、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们要求革除旧制,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康有为早期思想的特质是什么?有的论者认为今文经学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主要理论。而有的论者则认为康有为运用的是今文经学的躯壳,而进化论才是使其改革思想大放异彩的灵魂。还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早期思想体系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将西学融入中学,将今文经学对抗古文经学,将明末遗民思想充实儒学,将陆王心学排斥程朱理学,将佛学扩充儒学。
第三个问题,康有为变法纲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康有为的变法纲领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康有为提出的变法纲领是开制度局。第三种观点认为康有为的变法纲领是变官制。第四种观点则把康有为变法的纲领概括为“变科举,兴学校,更旧法,变官制,削君权,伸民权,开国会,定宪法”。
第四个问题,康有为从主张开国会、立宪法转变为开制度局,是不是一种“倒退”或“背叛”?一种观点认为康有为的这种行为,表明了他政治上的严重倒退。有的论者指出,“改良派一争取到接近皇帝的机会,马上就把自己的政治纲领抛到一边去了”。究其原因,“屈服于顽固派的压力,害怕‘愚民’起来造成大乱,这是康有为政治上发生倒退的根本原因”,此外与康有为的“个人的遭遇也有密切关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康有为从主张开国会改变为建议设制度局,并不意味着对自己政治信念的“背弃”或“倒退”,而是一种“策略思想”。开制度局既不是康有为政治上的倒退,更谈不上动摇变节,称之为施政纲领的具体化倒是比较贴切的。有的学者认为康有为政策主张的转变是因为个人处境的变化,因为既受皇上青睐和重用,当然以开非民选的制度局为宜。也有的论者认为对康有为政治纲领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情势,而不是维新派的个人境遇。还有的论者认为康有为的转变是“减少了空想成分,增加了务实精神”。他的建立制度局的计划是比较可行的,是一种“过渡形式”。
第五个问题,如何评价康有为的《大同书》?争论的问题主要在写作年代及大同思想的两个方面。
在写作年代上,有的论者认为《大同书》手稿的发现,“使我们无可怀疑地认定它是1901~1902年间所撰”。也有的论者认为《大同书》自1884年开始撰写,到1902年正式成书,可基本上列为戊戌前的著作。还有的论者认为《大同书》的成书年代较后,在该书最初发表之前夕。
同样,对康有为这部著作的思想意义和历史评价,史学界也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大同书》具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两重性质,是康有为政治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同书》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反动的。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大同书》“通过乌托邦的方式没有掩盖地表述了康有为前期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它的积极意义在于“给戊戌变法运动提供了一个虽属虚幻、但却美丽动人的远景”。而当时从封建营垒里走出来的少数知识分子,“在读到《大同书》的某些内容时,更激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4
康有为的人物评价:
  康有为是参与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他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较低。这是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成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与洋务派主张的“以夷制夷”并无二致。一曰: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深刻地指出:“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举宪法的旗帜对封建专制进行质疑和挑战的学者和改革家。虽然他的改革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作为近代中国宪法思想启蒙的第一人。正如卡西勒在评价欧洲的思想启蒙时认识到,从历史上看,尽管启蒙哲学热衷于进步,并力图粉碎旧法律的框架,建立新的人生观,然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却是屡屡返回那些哲学的老问题上去。这种一方面和近古和现存的秩序作斗争,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回到古代思潮和问题上去的两重性同样可以用来理解康有为在宪法问题上的局限性和进步性。进一步来看,康有为试图结合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剧性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方法,移植和借鉴国外的法学经验,并
第3个回答  2015-01-15
康有为是维新派改良派,属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领导戊戌变法要求改良政治,传播资产阶级文化,符合历史趋势,是进步爱国救亡和思想启蒙运动。康有为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为近代思想启蒙兴起开辟道路,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