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距离说的案例说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2
1. 中国美学界对“距离”这一概念非常熟悉,主要指的是“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以有距离,但只有当它们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
2. “心理距离”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他在1912年的论文《作为一个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3. 布洛提出“心理距离”的目的是为了将艺术当作艺术来看待,而不是将其与实际生活混淆。
4. “心理距离”说认为,审美欣赏需要将对象与实际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更好地欣赏其美。
5. 布洛提出“距离的二律背反”理论,认为审美经验是由于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力将人拉向对象,另一种力将人拉离对象。
6.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对传统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审美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而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
7. 经过一个世纪的反思,人们指出了“心理距离”观点的一些缺陷,认为它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并没有对“心理距离”如何能产生作出合理的解释。
8. 英国学者理查德·乌尔海姆提出了一种“视为”的理论,即把生活视为艺术。他认为,艺术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人们“脱俗”,富有激情,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9. 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通过风景的描述,艺术家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通过生活的描写,艺术家推动着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10. 在人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美被发现,又被改造,这种创造与发现的活动又互为因果。发现美时,美是客观的;创造美时,美是主观的。但发现的美又是被创造的,创造之时又受着对美的发现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