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与子曰:"中

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有什么共同之处

  1;先翻译第一句:【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读解】这是根据天赋和学习态度来划分的四个等级。
翻译第二句: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
  2;回答你的问题:
  这其间的相同之处是,都把天生的资质作为因材施教的标准!
  我认为只是很不科学的,你想啊,有几个人可以向他孔圣人一样生而知之天资超绝呢?如果那样的话岂不是没有啥有作为的人,天下都是庸人了吗?我认为后天努力更重要!
  请参考,满意请采纳,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8

【共同之处】

两句的主旨都是劝人学习,只是在学习的方法上会有所不同而已。

前句的意思,有些资质论,把人学习的原因分为三等,主张聪明人会主动学习,相反类型的就是遇事才知道要学习,总不如主动来的好些。

后句的意思,是以中等资质为线,聪明点的,说的东西可以高深些;如果不是很智慧,讲解的时候要以浅显易懂为主。

拓展资料

【出处】论语·季氏篇

【作者】佚名

【节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翻译】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2-02
第一句: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读解】这是根据天赋和学习态度来划分的四个等级。
第二句: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共同之处;
那种困而不学的人。明明已经在生活与工作中感到非常困难了,却仍然不愿意花,久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而是以滥为滥,“混”日子。这种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属于最下等的不可救药的人。

同样的中人以下他的心性和衡量标准已经偏离正道太远了,衡量标准可能都反了,听到较高的学问和道理,他容易起反感、争论和误解,甚至反面理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2-02
前者主要意思是资质不好的人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后者是想说对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能和他说高深的道理,应该是要说不学习的危害。其中“困而不学”者与“中人以下”者是一类人。因为人之初,性本相近(不算生而知之和傻。。,咳),只因后天学习不够,“困而不学”,即不肯学习,才成为“中人以下”。所以这两句都有劝人学习的意思
第4个回答  2021-02-08
孔丘说:“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最上等;经过学习才有知识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老百姓就是这样的下等人。”这是孔老二对奴隶主的无耻吹捧和对劳动人民的攻击,是彻头彻尾的唯心论的先验论。
孔老二的这“等”、那“等”,实际上是把人分为两等。一是包括所谓的“圣人”在内的奴隶主贵族,是当然的统治者;二是天生的“愚”人,即奴隶,只配受奴役。他宣扬“生而知之”,完全是为了维护和复辟奴隶制。其实,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孔老二这个“圣人”,实际上是一个“无学无术”的大草包,到处碰壁的丧家狗。当年柳下跖曾嘲笑孔老二:“你不是自吹为生而知之的天才和圣人吗?可是,你却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无立足之地,在齐国没有出路,在陈、蔡被包围饿扁了肚子。天下之大就没有你孔丘容身之地。…你的那一套说教究竟能值几个钱呢?”几句话就剥下了孔老二的“圣人”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