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明朝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如题所述

明朝末年,如果把朱元璋从孝陵里挖出来,让他来干,还真说不定能翻身。

明朝末年王朝摇摇欲坠,内忧外困,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黄河以北的地区一直闹瘟疫,辽东的女真人从万历年间就开始闹腾,要么入关抢劫,要么自治建国,国内流民大增,到处都是似匪似贼的农民起义军;关键是的问题是大明朝的根子烂了,朝中的文官集团内部派系林立,纯粹为了私欲内斗,从来不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有少部分有见识的忠臣在那个环境下根本没有任何施展的空间;再加上魏忠贤等宦官一方面剥削民众,一方面欺瞒皇帝。

大明朝的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才17岁,也就是个上高一的娃娃,指望他来扭转颓局,绝地翻身,那是相当的不现实,对崇祯来说,这个任务太沉重。那么如何是将朱元璋刨出来呢?

有戏,绝对的有戏!

朱元璋起家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天下大乱,他面临的局势比崇祯年间严峻多了,同样是闹饥荒、瘟疫,同样是面临多个农民起义团体,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比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厉害多了,朱元璋就没带怕过的;同样是要面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和女真),朱元璋硬是从南方一路北伐推翻了元朝;同样是朝中有党派,有团伙,朱元璋简单粗暴,一个字:杀。最后朱元璋硬从放牛娃当了皇帝。

如果是朱元璋面对崇祯皇帝的局面,解决几个关键问题肯定要比崇祯有经验得多,比如文官集团裹挟皇权,党派林立问题,对朱元璋来说,那真的就不是个事儿,根据朱元璋的狠劲儿,先杀了再说,无论冤枉不冤枉,一切为了朝廷正常运转,蓝玉案、空印案朱元璋共杀了三万多当官的,朝廷依然运转正常,永远不要低估朱元璋杀官员的决心。杀了一些文官集团的中坚力量,其他的官员绝对老实了,执行力就强大了,朝廷的一切政令都能有效的执行下去,朝廷的运转效率高了,至少政权是倒不了了。

如何对待农民起义军呢?这在朱元璋眼里还是个事儿吗?他就是个造反起家的,他还能不清楚造反者的心态,仔细分析明末时期的农民起义军,没有哪一路有非常明确的政治企图,无非是想混个温饱,混个富贵,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官员,不就是一身官服,一颗官印的事儿吗?招安,朱元璋绝对会这么干,只要你投降,一切好商量。朱元璋造反的时候可没少收编过土匪、流寇的,常遇春、朱亮祖等人不都是他收编过来的吗?

朱元璋用富贵、钱财收编了农民起义军干嘛?去打皇太极啊,胜了就封候,加官进爵毫不含糊,败了嘛,要么被皇太极杀了,要么被朱元璋杀,反正都是一群土匪,谁杀不是杀呢?

最后的问题,如何解决明末时期的顽疾,宦官和国库空虚。这两件事儿其实不用担心,宦官在朱元璋手下是没有活路的,如果是崇祯皇帝,他还不能杀魏忠贤,崇祯需要魏忠贤来制衡、威胁、打击文官集团,朱元璋爬起来了,还用得着那个阉货?自己就干了,当然顺便也就会把宦官集团一刀给剁了,既能抄家收银子出来,还能树立起皇帝的绝对权威;国库一直空虚,咋整?朱元璋的洪武朝缺过钱没?大明朝发展了200多年了,经济情况肯定比洪武年要强大得多,你认为朱元璋会怎么来丰富国库?将他死之前的老经验拿出来不就完了吗?

所以,真要朱元璋从坟里爬出来,说不准还真能挽救大明朝,唯一的问题就是谁去把他给刨出来呢?怪渗人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3

有,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一、初期得人心、有手段

1、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

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

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

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 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

2、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

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

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

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

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

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

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

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 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

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

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

3、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

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

4、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

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

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5、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

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

其后,硬是在四面环敌的情况下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歼灭方国珍,建立大明朝。

二、中期轻徭赋、兴水利、中央改革、清理权臣、打击贪官。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

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

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

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严惩不贷。

三、中后期勤政廉俭。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 称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

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

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

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

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

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

这样的人得人心,有手段,作风强硬,勤俭自律,放在哪里都会有一番作为,更何况是当皇帝。

如果把朱元璋放在崇祯的位置上,大明朝只会越来越强大。

崇祯面临的问题,比朝不保夕的朱元璋加入义军时的情况还有差吗?

人和人是不同的,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开国皇帝都是人中之龙,他们身上本身就具备着很多人不具备的品质。

第2个回答  2020-09-16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凭主观感觉是难以得出客观结论的。朱元璋虽然拥有一流的智慧和手段,但是明末的局势毕竟不同于开国初期,假如让朱元璋替换崇祯,那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魏忠贤将不会被杀还会被合理利用

崇祯一上台就把魏党歼灭了,这显然是操之过急而又不明智的做法。

天启皇帝临终前交代崇祯要重用魏忠贤,这并不是昏聩之言,这反而是天启皇帝明智的遗言,因为他对当时的局势看的清楚。

如果朱元璋接任天启成为皇帝,那么以朱元璋的眼见和智慧他必定能看清当时的朝局是需要制衡的,所以他会合理利用魏党来平衡朝局,而不是轻易歼灭魏党导致文官集团势力过度膨胀。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不会像天启皇帝那样过分放纵魏党为所欲为,天启皇帝放纵魏党主要是因为他自身不够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也不够,而朱元璋则不同,他不仅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都很高。

所以如果是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他既不会像天启那样过分放纵魏忠贤,也不会像崇祯那样一上来就杀魏忠贤,朱元璋肯定会合理利用魏党的。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先稳住政局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工作,崇祯当初就是没处理好这个事,导致后期出现不少问题。

朱元璋会如何处理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民不聊生,朱元璋自己曾经就是元末的难民,他当然知道民不聊生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他会很重视安抚因天灾人祸而受灾的百姓。

当初崇祯其实并不是不重视灾民问题,而是朝廷没有那么多钱赈济灾民。朝廷为什么没钱呢?

一是因为官员贪腐,二是因为有些官员以阶级利益为重干扰朝廷征税,加上连年战事这才导致国库亏空。但是如果魏忠贤没被杀,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魏忠贤如果没被杀,那么朝廷的财政收入情况将会改善许多。一方面,魏忠贤在任期间是支持朝廷税收工作的,尤其是征收工商业等税,魏忠贤死后有些税收就收不上来了,这直接影响到朝廷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被魏忠贤抄家的贪腐官员的家产大部分都充公了,这也是国库收入之一。

所以若是朱元璋替换崇祯,他不仅能利用魏党来平衡政局,还能通过魏忠贤来解决朝廷的财政收入问题。朝廷有钱了,打战和救灾的钱也就有着落了,灾民得到安抚,爆发农民起义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战事问题

朱元璋自己是军人出身,带过兵打过战,他的军事才能比崇祯高很多,崇祯应当没啥军事才能。

明末并非没良将,战事失利一是因为军费不够,二是因为军队腐败,三是因为崇祯指挥失误,当然还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让朱元璋替换崇祯,那么良将将不会被冤杀,打战也不会被乱指挥,再加上有魏忠贤在保障军费问题,那么明末对外战事情况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

此外,若是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明末武将的地位应当也会有所改善的。朱元璋虽然在开国后大杀功臣武将,但是他心里是知道武将的重要性的,尤其是在战事频繁的年代。

亲王供养问题

朱元璋当初定了个政策,规定后代宗室亲王全部由国家供养,可能朱元璋当初并没意识到两三百年后的宗室亲王数量是何等的庞大,朝廷每年供养这些宗室子弟就得花费巨大的财政。

所以如果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他就能亲眼见到朝廷每年供养宗室子弟的费用是何等的巨大,然后朱元璋肯定会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的,这样一来朝廷的财政负担很可能又会减轻了不少。

综上所述,崇祯皇帝不擅长的帝王权术和军事才能正好是朱元璋的强项,加上朱元璋本身具备优越的智慧和才能,而且又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所以如果以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明朝至少不会亡国,如果给朱元璋的时间足够长的话,他很可能会带领明朝转危为安然后开创一个新的盛世。

第3个回答  2020-09-23

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明朝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首先,我想说,这是一个极其有趣的假设。因为,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而朱元璋则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朝是在崇祯丢掉的,而朱元璋却是白手起家,经过多年浴血奋战,好不容易打下了大明江山。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崇祯皇帝一手败掉了朱元璋辛苦打下的大明基业。

这句话里,有对朱元璋的肯定,也有对崇祯的否定。所以,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如果哦把这两个人位置调换一下,结果会怎样?或者说,把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安放到明朝末年,以他的个人能力而言,还有没有可能,将摇摇欲坠的明朝给盘活呢?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昏君。可能不太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会对每一个朝代最后一位皇帝不看好,因为正是由于他们的无能,才败光了祖宗留下的基业。但明王朝的陨落,与崇祯个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有人说崇祯是个圣明的皇帝,这也不算过誉。他有他的优点,首先他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也是一个极为节俭的皇帝。这一点,只要是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对他都有了解。

明王朝的倒塌,与崇祯的关系不大,原因很简答。明朝的垮掉是历史趋势,因为那时候的明朝已经经历了满朝的岁月,在经过岁月的风吹雨打之后,明朝早已在历史的隧道中变得弱不禁风。最终,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下,轰然倒塌了。

而崇祯皇帝,在明朝灭亡之前,可谓是尽其所能,想要挽回明室衰落的局面,然而历史潮流是不能违逆的,纵然是皇帝也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

所以我认为,就算朱元璋来到明末,也很难以挽回局面,让明朝继续走下去。

再者,虽然朱元璋心狠手辣,特别是在处理惩治贪官污吏时显得更加铁腕,但他的做法,顶多只能延缓农民起义对明朝的侵害。

明初与明末,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才的应用。明初,朱元璋打天下,于乱世之中,平定天下,那时候的明朝军多将广。而到了明末,特别是魏忠贤被杀之后,崇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他竟无能人可用。

关外的清军,是让大明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主因。这时候,气势勇猛的清军,一如当年朱元璋打天下时带出的虎狼之师一般。此时,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就算有朱元璋坐镇,但他面对内外堪忧的明朝格局,根本就无暇迎接清军对它的打击。所以,就算朱元璋和代替崇祯,也很难以阻挡历史大势。

第4个回答  2020-07-25
绝对没有!因为朱元璋比崇祯更加心胸狭窄,猜忌臣下。朱元璋面对的敌人远比崇祯弱小,崇祯年间,鼠疫,大水,旱灾,粮食减产,内有东林党争权夺势,国内农民军起义不断,外有满清骚扰,崇祯能做到那个份上,已经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