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是怎么在瞬间进入角色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2-21
演员每接受一次新的创作任务,如何进入陌生角色的创造呢?首先必须寻找演员通向角色的桥梁,即找到角色与自我之间能够交叉和重叠的地方,它就是桥梁最基本的媒介。创作中角色的血液必须与演员相通,演员的某个部位必须体现出角色的形象,演员要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向角色的生存状态靠拢,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角色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态与神态。
 优秀的演员总是以不变应万变,演员在创作中始终不应失去自我魅力,要始终保持自我的创作优势。首先要认识自我的魅力,认识到我的哪一部分能吸引观众,并努力将自我的主体魅力向着多变的魅力开掘。在各种形象的塑造上,将自身的魅力与不同角色的魅力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一个个人物形象的魅力。学员创作过程就是一次双向靠拢、双向体验,从而将演员融入角色,将角色融入演员的创作过程。斯氏将这种双向融合叫做“在角色中感觉自己和在自己心中感觉角色”。
第2个回答  2020-02-21
一 给角色定位
演员在接到指定角色后要第一时间与导演进行沟通。了解导演对这个角色的定位是很重要的,这会在短时间内让彼此达成共识,有利于排练进度。但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理解导演的想法不等于束缚了演员的表演。恰恰相反,演员在理解导演对角色的定位后、表演方式上才能够自由发挥。也就是说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可能。

二 忘记你是谁
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演员的第一堂课内容是“解放天性”。它的目的是让你完全打开自己,进入婴儿般的重生模式,像孩子一样只是模仿你所看到的一切。
在明确自己的角色后,第二步就是忘记你自己(本我)。只有放下自己才能看清角色的面容、充分发挥,才能抛开表演中的那些心理顾虑,如:害羞、自卑、肢体僵硬、无所适从等等。当你完全投入角色的时候,观众才有可能被你吸引,与剧情产生共鸣。有些朋友也许会说上述道理我都懂,但如何做到呢?小编可以提供几个方法共您参考:
首先,用肢体动作带动心理,获得自信。在任何表演中自信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是演好这个角色的前提。如果不能通过心理改变自卑,那么尝试从肢体动作如:深呼吸、挺胸、抬头、挥臂、跳跃等大幅度动作激发出自信心。
其次,寻找你熟悉的朋友进行互动。在表演中,你可能会因为“导演的不满意,陌生人投来的怀疑目光”而放弃自己。这时,你需要朋友的帮助,看着他(她)说出你的台词,从朋友的目光中得到肯定与支持是辅助你打开自己的第二个方法。
最后,回归你自己(本我)。也许你会问刚才还说投入角色,这会儿怎么又回归自己了?对于非专业演员来说,短时间内是有可能对角色理解不到位、或理解了(心理状态)但不能转化于外在(肢体和情绪)形式的。这个时候你只能回归你自己,用生活中的你表达剧中的他(她)。自然而真实的表演,这在国外一些舞台剧中常常可见,他们除了理解角色以外、也杂糅了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二度创作。

三 借助你能借到的“人”和“物”
舞台表演与电影中的表演有所不同。前者在正式的表演中只有一次机会,后者是以达到目标为前提、可反复拍摄完成。在戏剧、音乐剧等舞台剧中,剧中人物的情绪和肢体动作超过60%以上带有“即兴”(现场创作)成份。如何将角色在短时间内最充分的诠释,可以借助身边的人和物。比如:与你正在互动中的另一个人物,他(她)的情绪(伤心、快乐)抛给你,你可以“接”过来顺着情绪回应给他(她)。另外根据剧情,也可以与观众互动等等。
第3个回答  2020-02-21
演戏前要了解自己所演绎的角色内容,人物特征、性格或者明显的肢体动作等等,尽快融入到角色当中。

那么在演绎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要太夸张,要结合剧本、人物特征,将需要演绎的内容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多方面呈现出来。

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多去看一些有助于表演一类的节目,比如《我不是演员》中那些演员们也有很多不是学习表演专业的,演技确实不错,而且里面的剧情很多都是临时编排的,目的就是考验一个演员的演技和应变能力,多多学习对自己的演技会有很大的帮助。

演戏不难,但要是想演好戏却非常难,往往一部戏能得到观众的赞赏也能得到观众的臭骂,这和你的演技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既然要演戏就好好的多做功课,只有对自己的角色非常熟悉,才能做到戏内戏外随便的转换。

最主要的是要想演好一部戏,多努力,每天对着镜子看着自己或者用手机将自己演绎的内容记录下来,反复练习,找出瑕疵,来来回回的纠正,总有一天你的演技会越来越好,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第4个回答  2020-02-21
对于这个问题,这个就是对于一个好演员的标准。那些流量明星也就是那些演技差的偶像们,这个是真的不会演戏了。更不用说演技了,这些所谓的演员,演了几十集都不知道自己在玩什么。
有的人说,演员就是要演什么像什么才对,因为你的职业就是演员,就是要让普通大众看到每个职业或者说每个人物的不同侧面,这样才是一个演员应该有的素质,这些人很鄙视那些流量明显,觉得他们光有颜值没有演技。
还有的人说,什么演技不演技的,好看就行了,所以只要看的人觉得好就行了,没必要非得科班出身,没必要非得有多么好的演技,本色更好,一定要能够走进看戏的人的心里,心灵上的升华才是最高级的演戏,也就是演员的最高的境界。
其实这二者说的我觉得都是对的,这样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大家没有必要非得挣个你死我活的,毕竟看戏的人的心思是不同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看同一场戏。
但是就演员的问题来说,我还是觉得能够走心的,才是演员的应该做的,毕竟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的你一部分人生吧。
前阵子看的电视剧《新西游记》看到孙猴子变成他师傅去见比丘国的国王时那一段,看到孙猴子变的师傅去学着猴子的样子,走楼梯的时候还有点上传下跳的,突然就明白了,迟重瑞老师真的不是光会演唐僧的啊,可惜的是我们只看他演过唐僧,多年后的今天,似乎还能在人们心中有很大的影响。
还记得去见国王时各种嘚瑟,眼神动作,完全不是唐僧的样子。还有后面的一大段台词,说的也是行云流水的,看着就和孙悟空的样子非常的贴切了,这就是演技好吧,我想!
还有就是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的黄素影老人演的妈妈。那步履蹒跚的样子,看着真的教人心疼的紧,不知道你们看没看过这个电影,我倒是从头看到尾,也从头哭到尾的。
黄老的演技,只能用不着痕迹来形容,真的看不出来演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得了重病,但是又不想连累孩子的老人,晚年的景象,看的人的心直哆嗦。纵然没有颜值,也一点不影响我们去认识这个黄素影老人,那么深入人心,那么让人心疼。
所以,我觉得很多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片段,不论是不是真正的让你感觉有演技,只要是能够让我们在当下的情境下,此时此刻产生共鸣,那就是最好的演技,也就是好演员。
所以,这才是一个好演员。
第5个回答  2020-02-21
1、情绪记忆首先,如果我们把演员呈现的某种情绪,当做他们每次通过肢体开出的一朵花。那么,作为一个职业的演员,他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情绪库,敏感的内心和体验,去支撑起这个库的运作。打个比方,作为普通人,当我们表演【想要杀人】的情绪时,我们其实很容易走偏到一种【歇斯底里】或者【疯狂】的表演状态中。而一个优秀的演员,他是可以通过随时储存自己在生活中的情绪,然后再现这种情绪,来达到表演效果的。
2、熟悉剧本这个部分,可能更多在影视化拍摄中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影视化拍摄,每一条TAKE就是一次拍摄,镜头零碎,衔接不惯,同时仍带有场景打乱的情况。所以快速入戏,在这个准备过程中,还是尤为重要的。对于演员来讲,在这个部分的处理,更多是需要演员,将剧本“段节化”。所谓“段节”就是我们需要提取剧本中的主要情节动作,熟悉并打通动作和动作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