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把百岁的老人的年龄称谓,称为期颐之年?

如题所述

期颐之年是出自于我们古代的一本书上,然后用来指年过百岁的老人,刚开始在《礼记》上说的是百年期颐,那这个期主要就是指还在,就是还可以期待,颐在古代是抚养教养的意思,所以合起来就是人到百岁过后需要自己的子女用自己的能力去赡养他们,人活到百岁过后仍然还在,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是尊重,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尽到孝道。

所以我们就把年过百岁的老人称为期颐之年,就说必须要让自己的子女履行赡养的义务。

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 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后因称百岁为“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长寿是人人都渴望的,越是有钱越是权力大的人就越是怕死,在古代更是有着很多皇帝供奉起道家渴望能够有一颗长生不老的仙丹。长生不老那都是神话中的故事,能活到一百岁就已经让很多人满足。期颐,词意指百岁之寿的老人。瑞,通称期颐或称百岁人瑞,常指年纪100岁以上的人。

说起中国文化对年龄的称谓,最常见的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对未满周岁的称之谓襁褓,两三岁孩子的称谓孩提,三四岁到七八岁叫垂髫,七八岁到十三四岁的男孩称之谓总角(扎辫子),女孩叫豆蔻,二十岁因身体尚未强壮称之谓弱冠。所以一般老人就被称之为其余之年,相较于数字来表达,古人们用一些特别的词来表达自己的年龄会显得更加的浪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9
因为颐有养的意思,而期表示还在,可期待。而百岁的老人需要人们的赡养,也不能再进行劳作,所以称其为期颐之年。
第2个回答  2019-08-29
因为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意思是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第3个回答  2019-08-28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第4个回答  2019-08-28
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