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勘查发现及研究史

如题所述

3.1.1 基础地质工作

到目前为止,工作区及外围1∶50万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全部覆盖。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单位完成。在开展1∶20万区测的同时进行了重砂和金属量测量工作,圈定相应铜、金等多金属重砂及金属量异常多处,为区内开展找矿工作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资料。

1∶5万区调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是我国中大比例尺填图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覆盖全区的1∶5万地质填图,划分了区域地层单位,建立了区域岩浆活动系列。相应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本区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与基础地质填图基本同步进行,区域物化探工作开展较全面,内蒙古全区1∶100万布格重力测量工作于20世纪70~80年代完成,1990年提交了1∶10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及综合研究报告。1∶20万水系化探工作覆盖全区,部分重点区段开展了更大比例尺的化探测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地质成果,成为后期地质矿产勘查的主要基础地质资料和选区勘查依据。

3.1.2 矿产勘查工作

本区矿产地质勘查工作起步早,历史长。区域上温都尔庙铁矿、白乃庙铜-金矿床是本区发现最早的内生金属矿床之一,研究程度也很高。到目前为止,区内相继发现白音哈尔、哈达庙等众多金-多金属矿床(点)。但总体看,矿产勘查成果并不如预期。大部分风成沙覆盖区、盆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并未取得明显突破,相对东部的大兴安岭南段,华北板块北缘勘查成果差距较大。

在矿区地质勘查方面,主要包括如下工作:

1974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本区进行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产做了详细的地质工作,于1979年提交了镶黄旗幅(K-49-XVⅢ)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建立了区域地层系统,划分了各期次的侵入岩,阐明了区域基本构造轮廓,圈定了找矿远景区。

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物化探队在本区开展物化探异常检查时,发现了都仁乌力吉金矿,即现毕力赫金矿区Ⅰ矿带。

1990~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四勘院)连续3年对毕力赫金矿Ⅰ矿带及其外围一带开展地质普查,完成主要工作量为:岩心钻探205.84m,槽探4963.48m3,硐探168.5m。

1991年,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成立,开始采矿作业。

1992年6月至1993年12月,原毕力赫金矿聘请内蒙古自治区黄金公司地质技术人员利用四勘院的地质资料,并清理和重新施工了部分探槽及硐探工程,完成主要工作量:1∶1000地形地质测量0.6km2,槽探1256.8m3,平巷及穿脉坑道498.6m,竖井76m,选矿流程试验1件,刻槽取样及基本分析988件,小体积质量60件。提交了本区第一份勘查报告,即《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勘查地质报告》(没有评审),在Ⅰ矿带圈定Ⅰ,Ⅱ号矿体,提交C+D级矿石量135456t,金金属量902kg,平均品位6.66×10-6

1995年5月至1998年4月,四勘院在矿区Ⅰ矿带施工了13个钻孔,累计进尺1587.46m,完成硐探427.2m,取样分析1695件,小体积质量46件,并于1998年4月提交《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增储(详查)地质报告》。原地质矿产部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文件“地内勘发[1998]220号”审批该报告,经审查,同意验收,报告将原Ⅱ号矿体分解为Ⅱ和Ⅲ号2个矿体,并圈定Ⅴ号矿体和若干个小矿体,共21个,批准表内新增金储量:C+D级矿石量142048t,金金属量892.16kg,平均品位6.28×10-6

1999年,在原毕力赫金矿床基础上,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组建了苏尼特右旗金曦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曦公司)。公司组建以后,针对资源储量较小的局面,将后备资源保障视为企业生存的生命线工程,每年都投入较大比例的工作量,除完成大量基建工作外,同时将1180以上中段的38万多吨矿量级别升级达到C级。2000~2003年,金曦公司不断加大对毕力赫金矿区外围找矿工作力度。2003年9月至2004年末,矿山在Ⅰ矿带东南部发现并新圈定201号和202号矿体。其中201号矿体矿石量230100t,金金属量1340kg,平均品位5.82×10-6;202号矿体矿石量111400t,金金属量95kg,平均品位0.85×10-6(矿山生产探矿总结资料,没有提交验收审批)。目前201号矿体是矿山主要开采对象。

经过2次勘探和矿山历年来生产探矿,毕力赫矿区累计提交金资源量3229kg,全部集中在Ⅰ矿带;矿山利用地表槽探、浅井和坑道等方法手段,相继发现具有一定找矿前景的26号、22号和23号脉。

3.1.3 地质科研工作

矿区的地质研究工作非常薄弱。2000~2001年,受毕力赫金矿委托,天津地质研究院对公司所属的毕力赫、白音哈尔等矿区开展以成矿地球化学研究为主的科研工作,提交了《内蒙朱日和地区金矿类型、金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靶区优选》报告。报告指出毕力赫矿区深部与外围尚具一定找矿潜力。2006年笔者等开始对毕力赫矿区开展地质科研找矿工作,力求确定本区金矿化类型,总结区域金矿成矿和矿化富集规律,探求新的资源储量。通过系统工作,第一次认为毕力赫Ⅰ号矿带201号矿体具有斑岩型向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过渡的地质特征,首次提出在区内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方向;在肯定了矿区已知的Ⅰ矿带、26号脉具有一定找矿前景的同时,新发现并确定矿区Ⅱ号矿化蚀变带(Ⅱ矿带)具有重要工作价值,建议优选开展勘查工作,为矿床下一步勘查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