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亚圣的祭祀朝拜圣地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孟子,名轲,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庙又称亚圣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南,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早在东汉时,京兆长陵人赵岐在《孟子题词》中,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亦称颂孟子为“亚圣之才”。

“亚圣”作为官方称谓,起源于元代。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孟子开始被尊封为“亚圣”。

孟庙呈长方形,院落五进,殿宇64间,占地60余亩,庙内古树苍郁,葱笼茂密,堪称奇观。

孟庙正南门为“棂星门”,是孟庙内的第一座木架结构门坊,坊额上楷书“棂星门”3个光彩夺目的贴金大字,是后来清朝同治年间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手书。

据《后汉书》记载:

棂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棂星。

古人认为“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主得士之庆”,天子祭天必先祭棂星。孟庙第一道大门以“棂星”命名,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也含有尊圣如天的意思。

棂星门四柱三洞,雕梁画栋,色彩绚丽,重檐斗拱,凌空欲飞,高大威严。在封建社会,棂星门只有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举行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者皇帝和钦差大臣前来拜谒孟庙之时才打开,平时闭门不启,以示严肃庄重。

门内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互相对称的歇山转角、斗拱承托的木坊,东名“继往圣”,西名“开来学”,以此来表彰孟子对儒家学说起到的“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

进棂星门为孟庙的第一进院落,北墙正中是座精雕细刻的石坊,名为“亚圣坊”,也是孟庙第二道门坊。这座石门坊为四柱三门,柱为八棱,顶端装饰古瓶、朵云,类似华表。

坊额正中刻楷书“亚圣庙”3字,东侧门楣坊心线刻云龙,西侧门楣坊心线刻长有双翼展翅飞翔于流云之中的翼龙。石坊东侧竖有1581年明朝时期的《邹国亚圣公庙》石碑一通。据碑文可知,这座门坊原为明代的孟庙大门。

穿过亚圣庙石坊,便进入孟庙第二进院落。院内古柏苍苍,翳天蔽日,虽历经沧桑,依然枝干挺拔。院中有一条砖铺甬道,直通“仪门”。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高大门楼。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5个大字,所以仪门也称泰山气象门。

“泰山气象”4字取义于程子之说:

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

过仪门便是孟庙的第三进院落,院内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门,是平常出入孟庙的通道。东门原名为“钟灵门”,西门原名为“毓秀门”,后来清乾隆年间进行修葺时,将门名分别改为“知言门”和“养气门”,二者取义于《孟子》七篇中的“淫辞知其辟”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知言门和养气门的南侧,分别建有“祭器库”和“省牲所”是专门存放祭祀孟子所用祭器和祭品的地方。

在知言门外,植有45棵桧柏,沿庙墙一字排列,桧柏拔地参天,姿态万千,颇为壮观。最南端的一株是世所罕见的“柏抱槐”。

柏抱槐在3人才能搂抱过来的古老的侧柏树干之中,从根部起在树干中心突生出一株巨槐,两树身干合为一体,上面虽枝叶交错,但柏槐叛然,青葱茂密,是我国罕有的双树寄生,有人把“柏抱槐”形容为“夫妻树”,观其连理缠绵,相依为命,相互拥抱,永不分离的形态,的确有深情厚爱的象征意义。

院内的北壁有并列着的三门,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承圣”两字,取孟子上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统绪之含义。而“启贤”则含有赞颂孟子父母有“启毓圣贤”之贡献的意思。

在养气门外,建有一座横跨大街的木坊,为四柱三洞,丹薨碧瓦,飞檐翘角,彩画鲜明。檐下半拱11踩5翘,正中一间悬山式坊顶高出两侧歇山式坊顶,主次分明。4个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翘起。木坊正中门楣横书“亚圣”两字,故名“亚圣木坊”。

承至门左侧,建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重檐翘角,斗拱承托,绿色琉璃瓦覆顶,贴金彩绘,富丽堂皇。亭内放置清康熙的《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称此亭为康熙御碑亭。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

碑座为一巨大石雕,狮头、龟背、鹰爪、蛇尾的似龟非龟怪兽。据徐应秋《玉芝堂·龙生九子》中说,此兽叫“霸下”,又叫“赑屃”,传说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喜文好负重,力大无穷。这块石碑是孟庙中最大的一块石碑,碑文字体工整秀丽,是后来的清圣祖玄烨所御笔亲书的。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孟庙一年一度的庙会,这天,当地群众络绎不绝来孟庙赶会,百姓称之为“走百病”。人们不仅争相往碑座下的缝隙里投掷硬币,而且都要用手摸摸这座石雕怪兽的脑袋和屁股,说是:

十六摸摸乌龟头,全年高兴不发愁;

十六摸摸乌龟腚,全年消灾不生病。

以至于这碑座赑屃的头和屁股被人们摸得越来越光滑了。碑亭的东侧竖有《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

这些石碑原来立在古城南门外左侧的“孟母断机堂”和“子思书院”处,因这两处古建筑毁于战火,遂移至孟庙内保存。

进入承圣门便是孟庙的第四进院落,即中心院落,孟庙的主体建筑“亚圣殿”就坐落在院中高台之上。亚圣殿前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

院内甬道东边建有“乾隆御碑亭”一座,为单檐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方形建筑,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手书的《亚圣孟子赞碑》。

在亚圣殿前的露台之下有一口古井,井畔围有石栏,井名为天震井。据井旁的碑刻记载:

1672年的清康熙年间,庙前演戏,忽日中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陷有甓甃圆痕,熟视乃井也。十二年为修庙之用,额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环之以石,并书其迹从志异云。六十四代孙孟尚锦识。

亚圣殿是孟庙的主体建筑,殿为七楹,高17米,进深20米,横宽28米,是一座绿色琉璃瓦覆顶、重檐歇山式宫殿型建筑。大殿四周,列有擎檐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柱下以石鼓为础,彭下又以石刻覆莲作承托。

据考证,石刻覆莲是宋代建造此殿时所刻制,而巨型石柱则为明代维修此殿时所制。殿前廊檐下的8根石柱,都饰以浅浮雕,殿门两侧4柱正南面镌刻翼龙在云中翱翔,栩栩如生,世所罕见。其余各面刻有宝相牡丹或缠枝西番莲花。

殿檐下的梁坊斗拱皆饰以云龙和彩绘贴金工艺,可谓精美绝伦。大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四周环绕以精雕的5条金龙。

殿之正面朱槅并列,正中门额上悬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殿内承以8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两柱正面凸镌一副巨型抱柱对联:

尊王言必称尧舜;

忧世心同切禹颜。

门匾和对联都是后代的乾隆皇帝手书。大殿正中,在雕龙贴金的神龛内,供奉着衮冕九旒九章的孟子塑像。东侧神龛内,供奉着孟子弟子利国侯乐正子的塑像。

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1115年被封为利国侯。孟子曾以善人、信人称之。朝廷封侯时的诏旨称乐正子为“学古之道好善,优于天下,追以侯爵,其配食焉。斯文之光,万古不泯。”

殿内的殿顶为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精美绝伦。在藻井之下,横悬清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金匾一块。

宏伟壮观的亚圣殿,除用于纪念孟子之外,还是一处集古代建筑、雕刻、铸造、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

亚圣殿既有创建时的石刻覆莲柱础,也有明代大修时增添的减地浅线雕刻石柱,又有清康熙年间重建的木架结构,可谓古代建筑的典范。它与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两庑”位于亚圣殿前东西两侧,为左右对称式建筑,历代经过多次修葺。两庑各7楹,高8米,纵深8米,横宽25米。两庑是供奉孟子弟子和历代对于孟子学说有研究有贡献的学者的场所。

孟子弟子从祀始于宋代,据记载:

元贞元年,居敬既修建县学,为营两庑新阶,配公孙丑而下十有九人,冕服视爵秩

两庑室内各建神龛3座,内安放木制神主牌位,但是却没有塑像。东庑3龛共从祀11人,南龛为先儒高子、先贤公都子、先儒盆成括。

高子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曾从师于孟子,宋时封爵为泗水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高氏。

公都子为楚国人,孟子称他有学业,并有好辨之问,有性善之问,又与孟季子有义内之辨。宋时封爵为平阴伯,清乾隆时改称先贤公都子。

盆成括复姓盆成,名括。孟子称其“小有才,未闻大道,仕齐见杀”。宋时封爵为莱阳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盆成氏。

中龛从祀先儒屋庐连、先儒浩生不害、先贤公孙丑、先儒陈臻和先儒钱唐。

屋庐连复姓屋庐,名连。“尝著书言彭聃之法。后学于孟子,与任人辨礼与食、色之轻重,及论季子储子之交际。”宋时封爵为奉符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屋庐氏。

先儒浩生不害为齐国人,“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宋时封爵为东阿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浩生氏。

先贤公孙丑为齐国人,“有政事之才”和“不动心”之问,曾经仰慕管仲的才学,并从师于孟子。宋时封爵为寿光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贤公孙子。

先儒陈臻。齐人,《孟子》中载有他与孟子关于“辞受、去就、收予之礼”等问题。宋时封爵为蓬莱伯,清1756年改称先儒陈氏;

先儒钱唐,字惟明,是浙江象山人。明初任刑部尚书。明太祖朱元璋因《孟子》中有“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句,勃然大怒,议罢孟子配享。并下诏说如果有谁觐见或上奏折,就以大不敬论处,且命金吾射之。

钱唐抬棺上朝,抗疏入谏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被钱塘的真诚所感动,并没有定他的罪,而且还罢废了配享之议,后来在清同治年间附祀于东庑。

北龛从祀的是先儒韩愈和先儒子叔疑。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上尊儒排佛,极端推崇孟子,谓孟子“功不在禹下”。因其推尊之功,宋时在正殿的西侧立祀祭奉,其封爵为昌黎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韩氏。

先儒子叔疑是孟子的弟子,宋时封爵为承阳伯,清乾隆时改称先儒子叔氏。

西庑三龛,从祀9人。南龛从祀的为先儒季孙氏、桃应和孔道辅。

季孙氏为孟子的弟子,宋时封爵为丰城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季孙氏。先儒桃应也为孟子弟子,据说他“有皋陶为士、瞽瞍杀人之问”。宋时封爵为胶水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桃氏。

先儒孔道辅,字原鲁,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宋景佑年间,知兖州府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于是“傍冢为庙”,成为祭祀孟子的开始。同时,他访得孟子的后裔,并荐于朝廷授予官职。乾隆时“部文颁示称先儒,位在唐韩愈之下”。

中龛从祀的是先儒孟仲子、先贤万章和先儒充虞。

孟仲子一说是孟子的昆弟,一说为孟子的儿子。宋时封爵为新泰伯,清乾隆时改称先为儒孟氏。

先贤万章为齐国人,孟子的弟子。孟子去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中第五篇即为万章篇。宋时封爵为博兴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贤万子,并在邹城西南3000米处建万章之墓。

先儒充虞是孟子的弟子,有“木美之问”和“不豫色之问”,并以孟子以前所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来慰藉孟子。宋时封爵为昌乐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充氏。

北龛从祀的是先儒彭更、先儒徐辟和先儒咸邱蒙。

彭更为孟子的弟子,曾问孟子说:“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回答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宋时封爵为雷泽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彭氏。

徐辟为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仙源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徐氏。咸邱蒙复姓咸邱,名蒙,齐国的一名隐士,也是孟子的弟子。宋时封爵为须城伯,清乾隆时改称为先儒咸邱氏。

亚圣殿之后为寝殿,有高筑的甬道同亚圣殿后檐台相连接。亚圣殿始建于元代,原名为“邾国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

后来到明弘治年间对孟庙修葺时,将殿名改为“寝殿”,成为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专祠。殿内供奉“亚圣夫人田氏之位”的木制牌位,后又改为展览孟子生平事迹的地方。

寝殿为五楹歇山式建筑,高11米,纵深12米,横宽21米。殿前露台之下甬道右侧竖有元代同时镌刻有八思巴文和汉文互相对照的褒崇孟子父母的《皇帝圣旨碑》。

露台和甬道之上有3棵古桧树,相传在北宋年间就应种植了,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古桧柏依然青翠蓊郁,茁壮茂盛。

启圣殿原名为“邾国公殿”,是供奉孟子父亲启圣邾国公的殿堂。启圣殿位于孟庙的第四进院落东路,启贤门内,亚圣殿左侧。殿为五楹,四周出厦,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高10米,东西横宽12米,南北纵深10米。

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殿正中神龛内安置冠服七旒七章的孟子父亲塑像,像前木牌位上楷书“启圣邾国公之位”。

在启圣殿的西侧,碑碣林立,是孟庙各类石碑的存放之处,称为孟庙碑林。碑林保存了孟庙历代碑碣280多通。

从年代上分,有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

从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话,有文字亦有图画。从内容上分,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各方面的记述。

孟庙碑林实为研究我国文字沿革变化和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及书法艺术发展变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我国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

在这些碑刻中,宋代封赠孟子的《尚书省牒文碑》和《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对研究考证孟子的封赠及孟庙变迁历史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除碑刻外,还保存着近代从各地陆续收集来的汉代石人、石羊,有隋唐的石造像,元代的盘龙高浮雕石柱,明代石棺等,还有100多块汉代墓画像石,有西汉的多线刻、浅雕人物、龙兽,东汉的各类浮雕。

汉画像石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艺术造诣高超。这些艺术珍品像一朵朵奇花异葩,为古老的圣庙增添了光彩。

孟母殿位于启圣殿之后,有高筑甬道相通,是供奉孟子母亲的殿堂。该殿原名为“宣献夫人殿”,后改为孟母殿。殿高8米,东西横宽11米,南北纵深9米。

殿内没有塑像,正中神龛内安放一木主牌位,其上楷书“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东壁有一神龛,内放孟子的立体石刻像一尊。

据旧县志载,这尊石刻像是宋景佑年间孔道辅修理孟母墓时所刻制的,定名为“孟子自刻为母殉葬石像”。

殿内西侧竖有1749年清乾隆皇帝的致祭碑,后人称誉孟母“三迁之教,炳彪天壤。子之圣即母之圣”。《韩诗外传》载:“对孟子之语实天下为人姑者之模范,矧独母教而已哉。”

孟母早在唐代即辟有专祠岁祭,宋代被封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年间加封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

致严堂位于亚圣殿西侧孟庙第四进院落的西路,穿越致敬门,为一方形过道小院,正北有一门名为“斋戒门”,门内是一座雅静秀丽的小庭院。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通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留下的诗词题咏。

斋戒门内的东西两侧,有一雌一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西侧有一株古老的紫藤萝旋转曲折,宛如游龙,缠绕着银杏树干,一直伸到树顶,宛如虬龙百折,逶迤起伏,腾空而起。

每到初夏时节,一串串葡萄似的紫藤花盛开,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别有情趣。初冬时节,则银杏累累,扇形树叶呈米黄色,装扮得庭院古朴幽雅。

院北建有堂三楹,即“致严堂”,取意于“祭则致其严”,即严肃、诚敬之意。堂中悬有1911年孟子第七十三代孙孟庆棠手书的“致严堂”横匾一块。此堂原名“斋宿所”,是孟子嫡系后裔祭祀前沐浴、更衣、斋戒之所。

祧主祠位于亚圣殿之西侧,致严堂之后。亚圣殿西侧有一小门,名为“义路”,可通往祧主祠院。祧主祠是孟氏家庙,确切地说是孟氏远祖之庙,建于1830年。

祠为三楹,高7米,东西横宽10米,南北纵深8米。祠内安放孟氏大宗户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制神主牌位。古时卿大夫立庙,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则祧而迁其主。孟氏大宗,以孟子为不祧之祖。

孟府大堂东侧建有“五代祠”,祀大宗主鬯之五世,降则迁其太高祖以上之主于此,远依始祖,昭穆秩然。祠门上正中悬挂一竖匾,上书“孟氏大宗祧主祠”7字。

焚帛池位于祧主祠之后的一个独立小院内,孟庙寝殿的西侧。院子的东南向开有一小门,与亚圣殿院相通。院的正中建有一座方形垣墙,门向正南,其内正中偏北建有一须弥座的砖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长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书“焚帛池”3字。孟氏后裔每次祭祀祖先后,即在此处焚烧祭文。

在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株古槐,经测量,原树干直径在6米以上。古槐干枯的树皮上又重新生长出新的树干,高大茂盛。

中空的树干形成直径约一米的圆洞,入夜,明月从洞中透出,被称之为“洞槐望月”,颇富古雅奇趣,成为孟庙的一景。据考证,这颗槐树的年龄要比孟庙的历史还要长。

孟庙古树繁多,是孟庙一大奇观。庙内共有各种树木多达430多株,多为古老的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点缀其间。这些树木,冬夏长青,形状特殊别致,如虬如龙,如兽如凤,千奇百怪,姿态各异。

而翱翔栖息于古木中的各类飞鸟,也是孟庙的一景。古木森蔚的孟庙内,各种鸟类群集于此。尤以灰鹤居多,数以千计。每逢夏季,游览于孟庙之内,观古树云鹤,听松涛轰鸣,闻朴面清香,心旷神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