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养成和“熊父母”有关吗

如题所述

熊孩子的养成和父母有关熊孩子的养成:我在研读卢梭《爱弥儿》领悟到,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养育者的方法不恰当,让孩子学会了支配别人,把孩子培养成了“小皇帝”。逐渐使孩子变得烦人、蛮横、傲慢、讨厌和难以管教。参见《不要让孩子学会支配别人》从小要东西不给就哭闹,一哭闹就给。这是造成“熊孩子”的最重要的原因。熊孩子具体表现:1. 未经同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看见别的孩子的玩具就想要。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就这样,所以放纵自己的孩子,不加约束。并且错误的理解成共同分享。但分享的前提是别人愿意分享,经孩子同意。安娜妈妈建议:当孩子未经允许直接去拿别人的东西时,家长要在行为上予以制止。同时告诉自已的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不能乱要小朋友的玩具。如果小朋友愿意和你分享,可以一起玩。可以鼓励自己的孩子把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这并不矛盾。但不能强迫孩子。尤其不要让孩子要别人的东西吃。为了养成习惯,在孩子还小,开始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别人给东西吃时,就要引导孩子不吃。教孩子说:“我不要”。其实除了郊游野餐,家长出去溜弯时,真的没必要给孩子带零食吃。除了给孩子养成爱吃零食的毛病外,也很不卫生。2. 公共场合乱叫乱嚷乱动有的孩子平时玩的时候,习惯性大喊大叫,在公共场合也闹来闹去,乱动乱拿东西。到亲戚朋友家做客,也是乱动东西。家长认为孩子玩闹调皮属于正常,但这样会给孩子养成非常不好的习惯,让孩子没有规矩。安娜妈妈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勇敢的表达、大声说话,但不能允许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叫嚷。当一开始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时,你只要伸出食指挡在自己的唇边,轻声的说“嘘——小点声”或“嘘——保持安静”。注意这里家长也要轻声地说,让孩子区别大声与轻声。经过多次,孩子只要看到“嘘”的动作,就会停止喧闹。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孩子在公共场所乱动乱拿物品,家长要及时制止其行为,轻轻举起手在胸前靠上位置,摆摆手,告知孩子这样的行为不文明,不能这样做。长此以往,孩子知道这样乱摸乱动的行为是不对的,形成规矩。以后只要向孩子摆摆手提示一下,孩子就会意识到并停止不文明的行为。“熊孩子”的表现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可以体现到方方面面,在家里惹大人生气,到外面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伤害。如果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让孩子学会支配别人,从小处着手开始引导孩子,不乱要东西,公共环境遵守规则秩序,孩子自然会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一旦从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等到四岁五岁以后,家长才发现该懂事的时候却还是讨厌。有的家长开始用责怪、打骂的方式教训孩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时需要家长花费更多的耐心,不要打骂。但要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给别人带来麻烦,家长主动向人道歉。回到家里,再明确指出孩子的问题,严肃坚定,但不要愤怒。孩子被尊重从而不会叛逆,并且这个年龄段能听懂话了,遇到同样的情况会明白以后该怎么做,逐渐改变不良行为。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由选择活动是前提。自由与纪律秩序并不矛盾。那些没有引导孩子尊守秩序的家长,往往也没有给到孩子真正足够的自由。在自由的前提下,孩子愿意遵守秩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15
熊小胖姓熊,今年四岁半,属于名副其实的熊孩子。
我和她妈妈是多年好友,今年年初带她去了一趟海南。一路上,我被她表现出来的超乎年龄的懂事震惊了:走路从来不喊累,坐车从来不乱跑乱叫,吃饭给什么吃什么,多难吃的团餐都吃得津津有味,别人给东西吃第一时间说谢谢,早晨起床自己穿衣服,我故意踩她小脚一下然后道歉,她总是认真的说,没关系。
此“熊孩子”的最大特点是讲道理,只要妈妈提前交代了,而她也接受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完全没有另外那种“熊孩子”油盐不进蛮横无理的特点。当然也不是没缺点,孩子嘛,高兴了也会乱跑,妈妈喊她装听不见,回来后被妈妈批评。参观猴岛的时候,我要抱她近前去看因为犯了错误被关进猴子拘留所的猴子,她拒绝了,我问她为什么,她小声说:“因为我也抢过小朋友东西。”笑得我不行。到底还是个孩子。
她的懂事不是小大人,早熟的那种懂事,而是充满童真,不失稚嫩的良好教养的萌芽。她也没有被管傻掉,有很强的的个性,还是个挺厉害的小姑娘,去练跆拳道,老师吼别的小朋友,只有她敢于对着老师说:你不要骂他······
和她同行这一程,我深刻反省,胖墩在她那么大的时候没这么懂事,领他去北京旅游,到长城上累了,死活不走,要打车。那地方怎么打车啊,气得我差点没跳长城,追随孟姜女而去。
我也自诩会教育孩子的人,但在熊小胖面前,我还是有点惭愧,因为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家长和家长之间的距离。
熊小胖她妈生她的时候已经是38岁,我经常笑话她是老来得女。生产的时候隔壁产妇的妈妈和她同岁,她拿来当笑话讲,说自己整整耽误了一代人。怀熊小胖的过程很艰苦,怀孕就开始保胎,整整八个月不能下床,受尽了煎熬。我曾经感慨的说:如果这孩子生下来不听话,我负责揍TA。
按说这样的年龄,这样的经历生下的孩子,理应被捧在手心上,视若珍宝,稍不留神就容易弄变成溺爱。可她妈妈丝毫没有一些大龄妈妈的弱点,对熊小胖的教育上始终保持理性,一点都不娇惯,终于让我看到了教育结出的累累果实——一个懂事的“熊小孩”。
其实表面上看好友教育孩子没什么秘诀,她对孩子从来都不严厉,也很少发火,更不情绪化,总是语气平和的讲道理。我也琢磨过,为什么这招有的家长用起来就毫无作用,难道是孩子天性不同吗?直到有一天,她给我送份材料,背后有她为了教育熊小胖总结出来的一些好习惯和好品质,我才真正体会到她教育的“核心技术”。
我认为很有必要将这份表格全文复制一下:

熊小胖日常行为准则打分表

内容

日期

性格品质

尊老爱幼。见到长辈先问好,分手说再见

快乐,不说假话

勇敢,愿意自己处理遇到的小问题

说话时看着别人的眼睛

不打断别人说话

有礼貌、语句完整的回答问题

对帮助你的人、送你礼物的人说谢谢

打扰了别人、撞到或踩到别人说对不起

对来访的客人热情接待

在电影院、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不大声说话

别人说对不起时要回答没关系,原谅别人

主动承认错误,允许别人批评,记住改正错误

说话算数,言出必践

发现别人的优点

喜欢帮助别人做事情

生活习惯

自己穿脱衣服

用物后归还原位

按时睡觉,按时起床

不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

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做事不拖拉

爱惜物品(书本、玩具等)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捂住嘴

受到欺负报告老师

学习习惯

每天看书至少半小时,能简单复述看到的内容

做事专心。看书或写作业时不玩、不吃东西

上课时大声、大胆、快速的回答提问

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或者家长

会预习、会复习

一共二十八条。好友没有照搬任何教育书籍,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生活常识,总结出的应该让孩子了解和执行的的各种行为规范。从熊小胖会说话开始,她就把这些道理讲给孩子听,每天晚上还和孩子一起反思哪一条做的不好,然后明天应该怎么改正,做得好,就给一朵小红花。慢慢的,这些行为规范就变成熊小胖生活的一部分了。
都不是什么大道理,也比较琐碎,但作为做了多年情感咨询的人,我深知,不要小瞧这些小事、小细节,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忽略了系统的教会孩子这些事,造成孩子成年后情商的巨大缺失,严重的甚至形成人际交往障碍,无法正常的融入社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话时看着别人的眼睛”,有的成年人都不懂得。前几天还有个姑娘让我求助,说自己一和陌生人说话就害羞,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导致无法谈恋爱。熊小胖都明白的事情,她还需要重新补课。我见过太多这样需要自己在社会的海洋中摸爬滚打,付出惨痛的代价,最后才能明白一两条本应该早就懂得的道理的年轻人。
某天我去西餐厅,有两个孩子在走廊乱窜,兼发出极其刺耳的嚎叫声,而家长在一边无动于衷。这种连最基本的社交礼仪都没有被教授过的孩子,在成年后需要用很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完善自我,修正坏习惯。
成长需要创痛,但有些创痛可以避免,只要父母尽到自己的职责。
在网上经常会看到有人抱怨自己的JP室友、JP同学、JP同事,其实认真看下来,大多数人的JP都无关品质,只是缺少家教,不懂得基本的人情世故,不会和人相处,很多小细节处理的不好,日积月累,最后蜕变成了外人忍无可忍的JP。如果自小就能像熊小胖一样有这样一个行为规范表,很多人也变不成JP。
现代的家长都很重视教育,也都知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教育也被融入了功利之心,很多父母过度追求几岁背多少唐诗,会认多少字,考试要有高分数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却疏忽了孩子的教养、好习惯、情商、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软实力的建设。这样的孩子分数再高,也容易沦为社会的“loser”。因为他们不会生活。而具备了软实力的孩子,会让学习之路更加的开阔和顺利。
有人说,每个熊孩子身后都有一个或几个熊家长,这话很有点道理。我还想说,没有天生就懂事的孩子,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个原始的“熊孩子”,他们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喊就喊,这都是天性。如果父母不作为,引导不力,先天的“熊孩子”就会彻底变成后天的“熊孩子”。如果都能像熊小胖的妈妈那样,把教育当做是春雨滋润禾苗,每时每刻,滴滴渗透,此“熊孩子”就会变成彼“熊孩子”。
你误地一时,地误你一年;你误孩一季,孩误你一生。
看到熊小胖,引发了我对自己一贯教育方式的反思,让我很有种“再生一个从头开始教育”的冲动,只是遭到老公的断然拒绝。人生不可以重来,这就是身为父母无法推卸的重担所在:我们在什么阶段给孩子什么样的东西,只有一次机会,无论对了或者错了,都将成为一种永恒,结出的果实,都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承受。
这让我们为人父母的每一步都必须慎重。你给出一颗种子,可能会在孩子心中长成大树;你给出一颗荆棘,孩子可能用它来刺痛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永远保护孩子,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强大的人,一个有着良好的修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爱孩子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始终离不开我们,而是放手,放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