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姓 什么是氏

麻烦能够给我一个通俗易懂的答案最好举个例子讲一下感激不尽

你好: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中说:“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

《说文解字》对姓、氏的解释:
“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巴蜀名山岸肋之堆旁著欲落堕者曰氏,象形。”

姓和氏的作用:
姓: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也就是说姓是用来区分一个人的血缘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别婚姻,上古很重要的礼法就是“同姓不婚”。

而当一个同姓的氏族子孙繁盛,需要一部分人单分出去建立自己的分支的时候就需要用“氏”来区分。比如说周代王族姓“姬”姓,周武王将姬姓子孙分封到各地,这些子孙以周、鲁、卫、季等为氏,但还是姓姬。氏最主要的作用是别贵贱。先秦时,只有贵族是有氏的,所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先秦时代贵族男子一般不提姓而称氏,我们以孔子为例说明。孔子是商族后裔,所以姓“子”,“孔”是他的氏,孔子中的“子”是对他的尊称,他的名字叫“丘”,我们也常称他孔丘。姓和氏,既有十分亲近的关系,又是用途不同的两个标志。 姓源自于母系社会。当时,各个氏族为在交往中表明身份,用氏族的龙腾作为自己的标志,这种标志龙腾的徽记便成为姓的雏形,也反映了先民们对图腾的崇拜。 氏出现在父系社会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和分类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也就是说两汉以后,氏逐渐瓦解,氏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相反,姓已基本确立,也就是现在通用的姓,所以楼主所说法不成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6
姓: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姓在古代有两个来由,一是以女性受孕而得姓;二是以女性生育的地点得姓。所以古姓的字旁多从女,如:姬、姜、姒、赢、妫、妃、姚等。

氏比姓出现的晚,表贵贱的身份,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贵族有氏,平民则无氏。后来姓与氏二者合一,现在常见的“以姓氏笔画为序”的“姓氏”,说明了这个意思。

名: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早期的人名朴实,如夏商两代的孔甲、盘庚、小辛等,都以干支为名,后来取名才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字:古人有名还有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又称“表字”。孩子出生三月,由父亲给他命名。男性二十岁行冠礼,取字;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取字,标志着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或“待字”。
别号: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别号最能体现个人的性格、志趣。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醉翁,还有以官职、籍贯、谥号等被后人当作称号的,如大诗人杜甫,字子美,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因此后人便称他为杜拾遗。他又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也称他为杜工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宋朝熙宁中被追封为昌黎伯,故世称他为韩昌黎。
第2个回答  2014-03-06
关于一楼的回答“氏比姓出现的晚”,这点肯定是错的,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就有“氏”了,比如有熊部族,他们全族的人都可以自称为“有熊氏”,姓是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最终确定下来,最初人们都是以自己居住的地名或者是自己信仰的图腾为姓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