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说要先屯积粮草,那平时他们的军队就不吃饭了吗?为什么打仗时却比平时需要量多出很多?

如题所述

平时的话部队是分散的只要在防区范围内一个村子几百人一个镇子上千人那么部署,供应粮草的话一般是就近解决或者定期补给,战斗时肯定是要集中在一起推进到前线防止被各个击破,而且平时囤积粮草的地方肯定要远离战线。别看古时候一说就投入几十万几十万的那只是花头,真正的士兵能有动员总人数的一半就不错了,其他都是民夫,另外还要去掉一些炮灰兵,真正的精锐可能也就是万人。
毕竟古时候没有汽车而战争也往往远离大海或者运河无法使用航运,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几万打败几十万这种以少胜多的奇迹,经过杂牌稀释的精锐战斗力往往直线下降人多战斗力反倒更差一旦出现特殊情况稍有风向不对比如草木皆兵那些民夫等就会炸营,所以古时候士气很重要,对于专业的军人来说不存在这种问题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5
中国古代,军人成为一种全职性质的职业还是从隋朝唐朝开始的.
而像秦朝,汉朝,三国,时期,军人是一种半职业状态,平时耕田,种地做农民,相当于预备役准军事组织,战时就是拿起武器经过就成为军人了.
平时吃的住的都是直接和农民生产出来,自给自足,根本不愁吃穿.
战时要到外地去作战,路途遥远,远离家乡,当然要征收粮食,囤积粮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供养一支军队,打仗前就要有比他数量多得多的农民来运输粮食.

到了宋朝以后,武举考试制度完善,军人成为一种全职性质的职业.只要是正规军军人不用和老百姓屯田种地,任务就是保家卫国.但是军人收封建制度影响,养成了不用劳动,只管吃穿的寄生阶级.
导致宋朝以后,依靠财政供给的战斗力下降,,中原民族的军队对外作战几乎都是屡战屡败,已经被腐朽的生活所腐蚀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后来的,蒙古骑兵 和满洲八旗也感染上这种习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05
平时消耗已经很大了,战时消耗更大,而且战争中自己受到损失是必然的,因此物资必须超额储备,否则一旦受损失就麻烦了。
第3个回答  2010-10-05
1、军队平时当然要吃饭
2、所以出现很多垦屯兵,自己种地自己吃,平时是操练+耕作。战时就是战士。
3、古代的道路状况和现今的高速路什么的可不一样,有条好点的土道就很了不起了,所以运粮路途上的损耗很大。
4、再加上被敌军劫夺的、被土匪抢走的、被饿极了眼的老百姓一拥而上的、军需官偷军粮肥自己腰包的。。。。。。
5、还有被火烧了的、被雨浇了的、被泥石流埋了的。。。
第4个回答  2010-10-05
平时军队集结在粮食集散地,靠近仓库,便于获取,而一旦作战,特别是在敌国作战,当地粮食供应紧张,古人运输困难途中要消耗一大批粮食比例在500里的供应线上。每消耗20石,才能运到前线1石。
另一方面,军队的后勤人员特别多,一只十万人的作战部队,后勤人员普遍达到30万以上,他们也消耗不少粮食。
古代大多采取兵民结合的兵制,平时是民自己解决粮食,战时就要国家解决,这里说的囤积粮草主要是指的这个方面
再加上天灾人祸,还要考虑到国内经济状况,物价又要一大笔粮食
总之一句话,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在古代,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