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池州翠微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池州翠微亭原文: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池州翠微亭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军装,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好水好山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注释 1选自《宋诗选》。岳飞(1103-1142),字鹏举, 宋朝 爱国将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深厚感情,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池州,今安徽贵池。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2经年:常年。3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这里指从军的衣服。4特特:特地、专门。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5寻芳:游春看花。6翠微:指翠微亭。7看不足:看不够。8这句诗是说,在马蹄声的催促里,我踏着月色归去了。

池州翠微亭赏析

  「池州」,是 宋代 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 唐代 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 南宋 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怎能不愉快、不兴奋呢?「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那么,这次出游究竟如何?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景色呢?「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像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水好山」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诗词作品: 池州翠微亭 诗词作者:【 宋代 】 岳飞 诗词归类: 【古诗三百首】、【纪游】、【写景】、【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