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堂灌”要慎重?

如题所述

北京中小学课堂教学2004开始实行新的课堂评价标准,新的评价标准里首次增加了讲堂气氛、学科特点等评价项目。上课使用“满堂灌”方式授课的老师,还将被“亮黄牌”以示警告,“我讲你听,我教你学”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将在北京绝迹。

毋庸赘言,“满堂灌”的确引起了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叶圣陶语),在学校教育中,它已成为很多需要抛弃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代名词。然而,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是否真的毫无是处了呢?真的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地步,非得让其“在课堂上绝迹”了呢?

翻开中国历史所看到的传统教育所创造的辉煌,以及国外很多地方都在学习、参照中国基础教育的事实,都证明了传统教学法的合理性。课堂教学是一种讲效益、有目的的活动,作为知识的传授和信息的交流,以讲授法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仍然不失为最符合效率原则的方法之一。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育要改革,要创新,但并不等于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很多新课程课堂上常用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效果自然不错,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有必要并适合去探究的,如一些专题知识、人物背景、知识间严密的逻辑推演等,离开了讲授法,让学生独立去自主建构,有时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是课改的方向,但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之间相互处理,显然是不现实的。

一位校长在一次经验交流会上颇为自得地说:“我要求每位老师每节课讲解的时间不超过7分钟。”这种提法显而易见是极不科学的——老师面对的不是一台台可以机械操作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智力、年龄、兴趣和爱好各不相同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有许多新的生成,硬性规定每节课只能讲解多少时间,不过是给老师套上沉重的枷锁。事实上,一节课是讲还是不讲,讲多少时间,应该依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决不能搞“一刀切”。

如此看来,“讲”并不是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动力的罪魁祸首,必要的知识讲述绝非可有可无,“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无关是非,关键还在于老师授课的水平和艺术,此外还要注意把握好度,切不可过头,否则就成“满堂灌”了。老师只有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能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出现,传统教学法也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