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因素分析时代”

如题所述

20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研究进入了其形成阶段,即著名的“因素分析时代”。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借鉴国际经验,针对各国具体情况,通过分析决定教育制度的关键因素。与早期孤立研究和移植教育经验的做法不同,比较教育开始注重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等因素,以全面理解各国教育体系。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1900年萨德勒的论文发表,他在文中强调了教育的文化背景和多因素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提出民族特性的概念,主张从外国经验中学习改进本国教育制度。


萨德勒的28卷《教育问题专题报告》详尽阐述了欧洲、美国及殖民地的教育状况,他强调了教育研究需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而非孤立看待。他的观点对美国的康德尔产生了深远影响,康德尔的《比较教育》(1954年版)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书中他明确提出了三种研究目的:一是提供教育制度的“情报”,二是揭示教育的历史和功能,三是通过比较来改进教育。同时代的德国施奈德和英国汉斯也持有相似观点,汉斯将影响教育的因素分为自然、宗教和世俗三大类,并强调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尽管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学科逐渐独立,取得了进展,但研究范围仍相对较窄,方法相对单一,成果积累还不充分。然而,这一“因素分析时代”对于理解教育制度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结合国情进行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扩展资料

比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 :是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的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的教育制度,探讨教育的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预测,以便根据本国的条件进行取长补短,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教育改革的借鉴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