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辩论资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挫折是否有利于成长"

两个都要有正反观点...(越详细越好详细的再加50)因为是2小时的时间,几百是不可能够的...

一:横向构思,也就是横断面构思法。运用这种构思法,论证结构是横式并列。主要 有以下三种形式。

1)不同侧面并列,这是不包含并列。比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把“墨” 理 解为不好的“环境”,就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述“黑”或“未必黑”的 论题。�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个训练题。题目提供三则材料,要求归纳出一个论题,写一段议 论文字。第一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作为观点;第二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 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着眼于自然环境;第三则“一傅众咻”的成语故事,着眼于社 会环境。可见本题是从横向思维拟题,进行横向构思训练的。�

下面是安徽考生《近墨者黑》中的一段:�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人才的成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因素。其中,后天的环境的影 响是很重要的。方仲永不就是典型一例吗?�
我们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没有地球这样的环境,就不会产生人类,更遑论人的主观 能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时人对环境确是无能为力的。�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看见崖壁上的青松吗?它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不是照样生长了 吗?哦,是的,可崖壁上毕竟生长不出参天大树,生长不出郁郁葱葱的森林。�
……�
在我们今天社会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与其对那些初涉人生,单纯天真的中学 生任意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倒不如给他们打一些预防针,将社会有可能对他们稚嫩 心灵的伤害减低到最低限度。�
……
以上片断,就是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角度论述的。�

2)点面并列,这是包含并列。例如浙江考生答卷的片断:
在我们人人都还未成为“圣人”,自身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的情况下,我认为还是 应该远离“墨者”,以免受其影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报道,讲述一些人是如何由优秀 青年,甚至党员干部,堕落成罪人。姑且抛开其个人思想不说,我认为外界的物质利诱,追 求享受的思想及犯罪分子的拉拢,都是使其下水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各种不良习气的 侵袭下,极易导致一个人的蜕变。�
……�
青少年的思想还未成熟,容易受各样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经常告诫大家“近 墨者黑”,注意周围环境,远离种种不良风气。�
——先是“人人”,列举“优秀青年甚至党员干部”,再强调“青少年”:从面到点,论 证“近墨者黑”。�

3)正反并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横向正反并列。下面是山东考生答卷的片 断:正是因为“近墨者黑”这一道理,我们交友时往往愿与积极进取、品德端正的人交往, 而远离那些品质低下的小人。孟母三迁其家不正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环境,与好人交往吗? 记得小学有位同学,平时思想上进,可上了初中后,就与一些小流氓样的同学混在一起,整 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结果在一次作案中被抓获。这不就是近墨者黑的一个典型事例吗? �

——这是从交友的好、坏,即正、反两个方面并列论证的。�

之二:正、逆结合,纵、横结合,辩证思维。
纵横结合,往往能更有力地证明论点。下面是北京市一类卷中的一段:
我国古代就有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原住在艺人的旁边,孟子就止不住去听 ,当迁至屠户旁时,孟子又常去看杀猪。直至三迁至学馆旁时孟子才专心读书。以至于成了 大思想家。这则故事虽然有轻视劳动人民的意思,但是,它讲明了这个道理——近墨者必黑 。 孔子的“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墨”是无孔不入的,近墨则黑。广 州四兄妹同时被捕也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兄弟之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才导致了这场悲 剧的发生,正像鲁迅说的:“农家的孩子早识犁,兵家的孩子舞刀枪,秀才的孩子弄文墨。 ”接触多的是什么,学会的就会是什么。�
这个语段分析,不怎么样,而论证结构却是清晰的。总体呈纵式布局,由古及今。但不 完全按时间顺序:孟子,孔子,当今广州四兄弟,鲁迅,时序有颠倒。其实这是纵横式,古 :事例,名言;今;事例,名言。纵向:古——今;横向:事例——名言。�
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主席:谢谢毕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反方二辩杨文秀老师进一步阐述反方的观点,时间3 分钟。有请。

反方二辩(杨文秀):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

在我们辩论“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还是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时候,提醒对方辩友弄清什么是所谓的顺境和逆境。

所谓顺境,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会客观条件给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发展,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以发展自己。所谓逆境,则是人们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方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首先逆境对成才,产生极大的危害性,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相反还阻碍成才。这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对方辩友在内的所有人都在争取一个好的环境,也就是顺境。无论是为人父还是为人母都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试问对方辩友如果是“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各位为什么不去创造更“逆“一点的环境来帮助你的儿女成龙成凤呢?你创造的好环境好条件,无疑是你在你儿女的成才路上加了拦路虎、绊脚石。对方辩友坚持的“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显然是谬论。

许多人感叹“生不逢时“。我们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的社会环境显然可以称之为逆境,是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吗?答案是否定的。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社会风气,使成才主体的智慧和才能没有施展、发挥的余地,他们怎样成才?然而,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有了适宜的环境,也就是顺境,许多人才生逢其时,赶上了建功立业的好时光,归根结底,他们是得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顺境。如果没有这样的顺境,他们成才成果的美丽梦想也只能是梦想,不会实现。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们始终在努力变换自己的环境,让逆境变为顺境。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生活在逆境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甚至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顾,也要为大家争来一个生活发展的顺境。就连毛泽东,他也不能不感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活,“假如今天我们为不能生逢乱世而遣憾,先烈泉下有知,真不知会作何感想。如果说“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那么这些伟人,他们在历史上的过错可真是无法计量的!可真是千古罪人!“

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主席:谢谢杨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正方三辩于海峰老师将正方观点进一步展开,时间3 分钟。有请。

正方三辩(于海峰):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刚才我方二辩已从现实的角度做了充分的发言,我方立场坚定: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下面我再从历史已证明的事实来重新阐述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

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孙膑军事奇才而遭庞涓之忌,受膑刑而削去双足,装疯而返回齐国,助齐王而大败魏军一部《孙子兵法》而为军事之鼻祖;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俄国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北极圈内一个偏远穷困的小鱼村终年出海打鱼,又遭受继母虐待,但是在困境中不甘命运安排,他为追求知识而出走,发奋苦学,勤于观察,多于思索终于成与一个大科学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主席:谢谢于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听反方三辩朱红梅老师的发言,时间3 分钟。有请。

反方三辩(朱红梅):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大家好:

需要提醒对方辩友的是,无论孔子也罢,张海迪也罢,都是上下五千年,中外几十亿人口中几个特殊的例子。他们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都把他们艰难困苦的环境转化为有利于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环,而这些人的成绩大部分都是在有利于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中取得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比较顺利适宜的环境中学习成材的。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做准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人类只有具备了可以生活和学习的条件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非洲难民生活在食不裹腹,居无定所的环境中,既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中,如果让他们去造航天飞机这是可能的事情吗?

我们所说的顺境并不是指溺爱的环境。孩子不能成材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家长教育的失败,这并不是孩子处在顺境中的原因,相反的,父母的溺爱反而为孩子设立了逆境,父母剥夺了孩子受锻炼的机会。而我们可以利用顺境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大家都知道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是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而处于边远山区的孩子生活在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当中,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陷入了放羊---娶媳妇------生孩子-----再让孩子放羊的恶性循环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乡村落后于城市,中国西部落后于东部的一个基本原因了。

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是指不利的环境。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努力,就是由逆境进入顺境的过程,而在其中必定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处在顺境中的我们可以利用走弯路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会大大缩短成功的路程。人人都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说明我们都需要顺境。所以我对你的祝福是:一路顺风,而不是一路逆风了,我重申我们的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而只有顺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谢谢!

主席:谢谢朱老师的发言。经过双方的陈述,下面转入自由辩论阶段。这是正面交锋、大展辩才,斗智斗勇的时候,希望双方能有更好的表现。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我提醒双方,你们各有四分钟的发言时间,正方先发言。好,自由辩论正式开始。(略)

主席:刚才的自由辩论,真可谓是妙语如珠、精彩有加,让我们一饱耳福。经过8分钟激烈的自由辩论,现在进入本场比赛的最后一轮较量——总结陈词阶段。先请反方四辩孙玉旺老师总结陈词。时间四分钟。有请

反方四辩(孙玉旺):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你们好!

我方一辩、二辩、三辩已从思想领域、物质领域、社会大环境等多方面充分论述了我方的观点。经过自由辩论,大家一定发现即使对方的事例,也都是变逆境为顺境后才成材的。逆境中很难有踏踏实实做事的机会,也难以有成长的机会,连机会都没有了,能有利于人的成长吗?时代造英雄!如果身处顺境,能给伟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说不定能做出更大的业绩。所以我方更坚信我们的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顺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虽然顺境逆境都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比较而言,顺境才有利于人的成长,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顺境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其次,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满足人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社会角色的成熟,持续的社会发展,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日常生活,为人的社会角色成熟,提供了更良性的空间,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从教育这一行来说,综观世界各国重视教育投入的国家国民素质就高,重视科研投入的科技成果就多。哈佛大学经济系居世界第一,为什么?主要因为哈佛有一流的教授、雄厚的财力,严格的制度保障等一切先决条件保证了哈佛学子独占熬头。

我国教育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学校的策略,都非常重视人力、物力的投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大教育投资,教育界人才辈出,我国的教育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我们还向贫困地区捐款助学,创办了许多希望小学,就是为了给那些因逆境而失学的儿童创造上学的条件,也是因为领导、教育家、有爱心的人都坚信“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顺境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即我方观点。

我校征集大量资金为老师、学生配备了微机,改善老师办公条件,学生学习条件,建立塑胶跑道,风雨操场,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给老师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摇篮,因为我们全校师生都懂得一个道理:“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顺境更有利于人才成长!”

我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怎么能有利于人才成长呢?尊敬的对方辩友你们还希望这逆境重演吗?相信你们会肯定的回答:“绝不!”那就请支持我方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

主席:谢谢孙老师。最后,我们请正方四辩祝红老师总结陈词。时间也是四分钟。有请。

正方四辩(祝红):主席、评委、在座的各位,大家好:

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话题。成长是发展,发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 ,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方的概念已经阐述的很明白。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学习的顺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

回到我们教学中来谈。先谈教师。我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公开课给你带来了什么?无论成功与否,给个人带来的都是进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时上课付出更多的劳动,还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逆境”,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确实促进我们进步的动力。再谈学生。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自我满足的沃土。我们身边不少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只听的进表扬,对批评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够让孩子们从困难中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匮乏,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

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找自己的奶酪!

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08
反方的说法只有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所以,如果人不具有或者不够主观能动性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的,例如,在成长中的儿童,心智发育都不够成熟,来自外界的力量很容易对他们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那父母的教养方式来说,父母民主、开明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能起到促进的作用,而粗暴、溺爱的教养方式则容易导致儿童的不健全人格。心理学是有这样的研究证明的。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了。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没道理的。
一:横向构思,也就是横断面构思法。运用这种构思法,论证结构是横式并列。主要 有以下三种形式。

1)不同侧面并列,这是不包含并列。比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把“墨” 理 解为不好的“环境”,就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述“黑”或“未必黑”的 论题。�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个训练题。题目提供三则材料,要求归纳出一个论题,写一段议 论文字。第一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作为观点;第二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 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着眼于自然环境;第三则“一傅众咻”的成语故事,着眼于社 会环境。可见本题是从横向思维拟题,进行横向构思训练的。�

下面是安徽考生《近墨者黑》中的一段:�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人才的成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因素。其中,后天的环境的影 响是很重要的。方仲永不就是典型一例吗?�
我们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没有地球这样的环境,就不会产生人类,更遑论人的主观 能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时人对环境确是无能为力的。�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看见崖壁上的青松吗?它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不是照样生长了 吗?哦,是的,可崖壁上毕竟生长不出参天大树,生长不出郁郁葱葱的森林。�
……�
在我们今天社会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与其对那些初涉人生,单纯天真的中学 生任意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倒不如给他们打一些预防针,将社会有可能对他们稚嫩 心灵的伤害减低到最低限度。�
……
以上片断,就是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角度论述的。�

2)点面并列,这是包含并列。例如浙江考生答卷的片断:
在我们人人都还未成为“圣人”,自身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的情况下,我认为还是 应该远离“墨者”,以免受其影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报道,讲述一些人是如何由优秀 青年,甚至党员干部,堕落成罪人。姑且抛开其个人思想不说,我认为外界的物质利诱,追 求享受的思想及犯罪分子的拉拢,都是使其下水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各种不良习气的 侵袭下,极易导致一个人的蜕变。�
……�
青少年的思想还未成熟,容易受各样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经常告诫大家“近 墨者黑”,注意周围环境,远离种种不良风气。�
——先是“人人”,列举“优秀青年甚至党员干部”,再强调“青少年”:从面到点,论 证“近墨者黑”。�

3)正反并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横向正反并列。下面是山东考生答卷的片 断:正是因为“近墨者黑”这一道理,我们交友时往往愿与积极进取、品德端正的人交往, 而远离那些品质低下的小人。孟母三迁其家不正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环境,与好人交往吗? 记得小学有位同学,平时思想上进,可上了初中后,就与一些小流氓样的同学混在一起,整 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结果在一次作案中被抓获。这不就是近墨者黑的一个典型事例吗? �

——这是从交友的好、坏,即正、反两个方面并列论证的。�

之二:正、逆结合,纵、横结合,辩证思维。
纵横结合,往往能更有力地证明论点。下面是北京市一类卷中的一段:
我国古代就有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原住在艺人的旁边,孟子就止不住去听 ,当迁至屠户旁时,孟子又常去看杀猪。直至三迁至学馆旁时孟子才专心读书。以至于成了 大思想家。这则故事虽然有轻视劳动人民的意思,但是,它讲明了这个道理——近墨者必黑 。 孔子的“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墨”是无孔不入的,近墨则黑。广 州四兄妹同时被捕也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兄弟之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才导致了这场悲 剧的发生,正像鲁迅说的:“农家的孩子早识犁,兵家的孩子舞刀枪,秀才的孩子弄文墨。 ”接触多的是什么,学会的就会是什么。�
这个语段分析,不怎么样,而论证结构却是清晰的。总体呈纵式布局,由古及今。但不 完全按时间顺序:孟子,孔子,当今广州四兄弟,鲁迅,时序有颠倒。其实这是纵横式,古 :事例,名言;今;事例,名言。纵向:古——今;横向:事例——名言。�
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主席:谢谢毕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反方二辩杨文秀老师进一步阐述反方的观点,时间3 分钟。有请。

反方二辩(杨文秀):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

在我们辩论“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还是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时候,提醒对方辩友弄清什么是所谓的顺境和逆境。

所谓顺境,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会客观条件给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发展,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以发展自己。所谓逆境,则是人们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方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首先逆境对成才,产生极大的危害性,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相反还阻碍成才。这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对方辩友在内的所有人都在争取一个好的环境,也就是顺境。无论是为人父还是为人母都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试问对方辩友如果是“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各位为什么不去创造更“逆“一点的环境来帮助你的儿女成龙成凤呢?你创造的好环境好条件,无疑是你在你儿女的成才路上加了拦路虎、绊脚石。对方辩友坚持的“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显然是谬论。

许多人感叹“生不逢时“。我们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的社会环境显然可以称之为逆境,是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吗?答案是否定的。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社会风气,使成才主体的智慧和才能没有施展、发挥的余地,他们怎样成才?然而,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有了适宜的环境,也就是顺境,许多人才生逢其时,赶上了建功立业的好时光,归根结底,他们是得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顺境。如果没有这样的顺境,他们成才成果的美丽梦想也只能是梦想,不会实现。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们始终在努力变换自己的环境,让逆境变为顺境。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生活在逆境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甚至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顾,也要为大家争来一个生活发展的顺境。就连毛泽东,他也不能不感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活,“假如今天我们为不能生逢乱世而遣憾,先烈泉下有知,真不知会作何感想。如果说“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那么这些伟人,他们在历史上的过错可真是无法计量的!可真是千古罪人!“

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主席:谢谢杨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正方三辩于海峰老师将正方观点进一步展开,时间3 分钟。有请。

正方三辩(于海峰):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刚才我方二辩已从现实的角度做了充分的发言,我方立场坚定: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下面我再从历史已证明的事实来重新阐述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

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孙膑军事奇才而遭庞涓之忌,受膑刑而削去双足,装疯而返回齐国,助齐王而大败魏军一部《孙子兵法》而为军事之鼻祖;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俄国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北极圈内一个偏远穷困的小鱼村终年出海打鱼,又遭受继母虐待,但是在困境中不甘命运安排,他为追求知识而出走,发奋苦学,勤于观察,多于思索终于成与一个大科学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主席:谢谢于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听反方三辩朱红梅老师的发言,时间3 分钟。有请。

反方三辩(朱红梅):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大家好:

需要提醒对方辩友的是,无论孔子也罢,张海迪也罢,都是上下五千年,中外几十亿人口中几个特殊的例子。他们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都把他们艰难困苦的环境转化为有利于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环,而这些人的成绩大部分都是在有利于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中取得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比较顺利适宜的环境中学习成材的。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做准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人类只有具备了可以生活和学习的条件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非洲难民生活在食不裹腹,居无定所的环境中,既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中,如果让他们去造航天飞机这是可能的事情吗?

我们所说的顺境并不是指溺爱的环境。孩子不能成材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家长教育的失败,这并不是孩子处在顺境中的原因,相反的,父母的溺爱反而为孩子设立了逆境,父母剥夺了孩子受锻炼的机会。而我们可以利用顺境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大家都知道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是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而处于边远山区的孩子生活在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当中,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陷入了放羊---娶媳妇------生孩子-----再让孩子放羊的恶性循环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乡村落后于城市,中国西部落后于东部的一个基本原因了。

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是指不利的环境。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努力,就是由逆境进入顺境的过程,而在其中必定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处在顺境中的我们可以利用走弯路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会大大缩短成功的路程。人人都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说明我们都需要顺境。所以我对你的祝福是:一路顺风,而不是一路逆风了,我重申我们的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而只有顺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谢谢!

主席:谢谢朱老师的发言。经过双方的陈述,下面转入自由辩论阶段。这是正面交锋、大展辩才,斗智斗勇的时候,希望双方能有更好的表现。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我提醒双方,你们各有四分钟的发言时间,正方先发言。好,自由辩论正式开始。(略)

主席:刚才的自由辩论,真可谓是妙语如珠、精彩有加,让我们一饱耳福。经过8分钟激烈的自由辩论,现在进入本场比赛的最后一轮较量——总结陈词阶段。先请反方四辩孙玉旺老师总结陈词。时间四分钟。有请

反方四辩(孙玉旺):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你们好!

我方一辩、二辩、三辩已从思想领域、物质领域、社会大环境等多方面充分论述了我方的观点。经过自由辩论,大家一定发现即使对方的事例,也都是变逆境为顺境后才成材的。逆境中很难有踏踏实实做事的机会,也难以有成长的机会,连机会都没有了,能有利于人的成长吗?时代造英雄!如果身处顺境,能给伟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说不定能做出更大的业绩。所以我方更坚信我们的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顺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虽然顺境逆境都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比较而言,顺境才有利于人的成长,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顺境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其次,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满足人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社会角色的成熟,持续的社会发展,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日常生活,为人的社会角色成熟,提供了更良性的空间,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从教育这一行来说,综观世界各国重视教育投入的国家国民素质就高,重视科研投入的科技成果就多。哈佛大学经济系居世界第一,为什么?主要因为哈佛有一流的教授、雄厚的财力,严格的制度保障等一切先决条件保证了哈佛学子独占熬头。

我国教育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学校的策略,都非常重视人力、物力的投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大教育投资,教育界人才辈出,我国的教育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我们还向贫困地区捐款助学,创办了许多希望小学,就是为了给那些因逆境而失学的儿童创造上学的条件,也是因为领导、教育家、有爱心的人都坚信“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顺境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即我方观点。

我校征集大量资金为老师、学生配备了微机,改善老师办公条件,学生学习条件,建立塑胶跑道,风雨操场,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给老师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摇篮,因为我们全校师生都懂得一个道理:“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顺境更有利于人才成长!”

我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怎么能有利于人才成长呢?尊敬的对方辩友你们还希望这逆境重演吗?相信你们会肯定的回答:“绝不!”那就请支持我方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

主席:谢谢孙老师。最后,我们请正方四辩祝红老师总结陈词。时间也是四分钟。有请。

正方四辩(祝红):主席、评委、在座的各位,大家好:

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话题。成长是发展,发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 ,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方的概念已经阐述的很明白。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学习的顺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

回到我们教学中来谈。先谈教师。我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公开课给你带来了什么?无论成功与否,给个人带来的都是进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时上课付出更多的劳动,还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逆境”,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确实促进我们进步的动力。再谈学生。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自我满足的沃土。我们身边不少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只听的进表扬,对批评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够让孩子们从困难中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匮乏,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

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找自己的奶酪!

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辩不过时候,就上去一板凳。看看对方还敢不敢说话了!

参考资料:duoduoyishan

第2个回答  2007-01-08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人才的成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因素。其中,后天的环境的影 响是很重要的。方仲永不就是典型一例吗?�
我们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没有地球这样的环境,就不会产生人类,更遑论人的主观 能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时人对环境确是无能为力的。�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看见崖壁上的青松吗?它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不是照样生长了 吗?哦,是的,可崖壁上毕竟生长不出参天大树,生长不出郁郁葱葱的森林。�
……�
在我们今天社会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与其对那些初涉人生,单纯天真的中学 生任意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倒不如给他们打一些预防针,将社会有可能对他们稚嫩 心灵的伤害减低到最低限度。�
……
以上片断,就是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角度论述的。�

2)点面并列,这是包含并列。例如浙江考生答卷的片断:
在我们人人都还未成为“圣人”,自身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的情况下,我认为还是 应该远离“墨者”,以免受其影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报道,讲述一些人是如何由优秀 青年,甚至党员干部,堕落成罪人。姑且抛开其个人思想不说,我认为外界的物质利诱,追 求享受的思想及犯罪分子的拉拢,都是使其下水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各种不良习气的 侵袭下,极易导致一个人的蜕变。�
……�
青少年的思想还未成熟,容易受各样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经常告诫大家“近 墨者黑”,注意周围环境,远离种种不良风气。�
——先是“人人”,列举“优秀青年甚至党员干部”,再强调“青少年”:从面到点,论 证“近墨者黑”。�

3)正反并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横向正反并列。下面是山东考生答卷的片 断:正是因为“近墨者黑”这一道理,我们交友时往往愿与积极进取、品德端正的人交往, 而远离那些品质低下的小人。孟母三迁其家不正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环境,与好人交往吗? 记得小学有位同学,平时思想上进,可上了初中后,就与一些小流氓样的同学混在一起,整 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结果在一次作案中被抓获。这不就是近墨者黑的一个典型事例吗? �

——这是从交友的好、坏,即正、反两个方面并列论证的。�

之二:正、逆结合,纵、横结合,辩证思维。
纵横结合,往往能更有力地证明论点。下面是北京市一类卷中的一段:
我国古代就有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原住在艺人的旁边,孟子就止不住去听 ,当迁至屠户旁时,孟子又常去看杀猪。直至三迁至学馆旁时孟子才专心读书。以至于成了 大思想家。这则故事虽然有轻视劳动人民的意思,但是,它讲明了这个道理——近墨者必黑 。 孔子的“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墨”是无孔不入的,近墨则黑。广 州四兄妹同时被捕也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兄弟之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才导致了这场悲 剧的发生,正像鲁迅说的:“农家的孩子早识犁,兵家的孩子舞刀枪,秀才的孩子弄文墨。 ”接触多的是什么,学会的就会是什么。�
这个语段分析,不怎么样,而论证结构却是清晰的。总体呈纵式布局,由古及今。但不 完全按时间顺序:孟子,孔子,当今广州四兄弟,鲁迅,时序有颠倒。其实这是纵横式,古 :事例,名言;今;事例,名言。纵向:古——今;横向:事例——名言。�
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主席:谢谢毕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反方二辩杨文秀老师进一步阐述反方的观点,时间3 分钟。有请。

反方二辩(杨文秀):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

在我们辩论“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还是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时候,提醒对方辩友弄清什么是所谓的顺境和逆境。

所谓顺境,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会客观条件给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发展,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以发展自己。所谓逆境,则是人们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方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首先逆境对成才,产生极大的危害性,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相反还阻碍成才。这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对方辩友在内的所有人都在争取一个好的环境,也就是顺境。无论是为人父还是为人母都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试问对方辩友如果是“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各位为什么不去创造更“逆“一点的环境来帮助你的儿女成龙成凤呢?你创造的好环境好条件,无疑是你在你儿女的成才路上加了拦路虎、绊脚石。对方辩友坚持的“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显然是谬论。

许多人感叹“生不逢时“。我们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的社会环境显然可以称之为逆境,是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吗?答案是否定的。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社会风气,使成才主体的智慧和才能没有施展、发挥的余地,他们怎样成才?然而,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有了适宜的环境,也就是顺境,许多人才生逢其时,赶上了建功立业的好时光,归根结底,他们是得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顺境。如果没有这样的顺境,他们成才成果的美丽梦想也只能是梦想,不会实现。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们始终在努力变换自己的环境,让逆境变为顺境。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生活在逆境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甚至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顾,也要为大家争来一个生活发展的顺境。就连毛泽东,他也不能不感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活,“假如今天我们为不能生逢乱世而遣憾,先烈泉下有知,真不知会作何感想。如果说“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那么这些伟人,他们在历史上的过错可真是无法计量的!可真是千古罪人!“

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主席:谢谢杨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正方三辩于海峰老师将正方观点进一步展开,时间3 分钟。有请。

正方三辩(于海峰):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刚才我方二辩已从现实的角度做了充分的发言,我方立场坚定: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下面我再从历史已证明的事实来重新阐述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

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孙膑军事奇才而遭庞涓之忌,受膑刑而削去双足,装疯而返回齐国,助齐王而大败魏军一部《孙子兵法》而为军事之鼻祖;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俄国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北极圈内一个偏远穷困的小鱼村终年出海打鱼,又遭受继母虐待,但是在困境中不甘命运安排,他为追求知识而出走,发奋苦学,勤于观察,多于思索终于成与一个大科学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主席:谢谢于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听反方三辩朱红梅老师的发言,时间3 分钟。有请。

反方三辩(朱红梅):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大家好:

需要提醒对方辩友的是,无论孔子也罢,张海迪也罢,都是上下五千年,中外几十亿人口中几个特殊的例子。他们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都把他们艰难困苦的环境转化为有利于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环,而这些人的成绩大部分都是在有利于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中取得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比较顺利适宜的环境中学习成材的。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做准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人类只有具备了可以生活和学习的条件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非洲难民生活在食不裹腹,居无定所的环境中,既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中,如果让他们去造航天飞机这是可能的事情吗?

我们所说的顺境并不是指溺爱的环境。孩子不能成材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家长教育的失败,这并不是孩子处在顺境中的原因,相反的,父母的溺爱反而为孩子设立了逆境,父母剥夺了孩子受锻炼的机会。而我们可以利用顺境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大家都知道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是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而处于边远山区的孩子生活在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当中,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陷入了放羊---娶媳妇------生孩子-----再让孩子放羊的恶性循环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乡村落后于城市,中国西部落后于东部的一个基本原因了。

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是指不利的环境。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努力,就是由逆境进入顺境的过程,而在其中必定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处在顺境中的我们可以利用走弯路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会大大缩短成功的路程。人人都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说明我们都需要顺境。所以我对你的祝福是:一路顺风,而不是一路逆风了,我重申我们的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而只有顺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谢谢!

主席:谢谢朱老师的发言。经过双方的陈述,下面转入自由辩论阶段。这是正面交锋、大展辩才,斗智斗勇的时候,希望双方能有更好的表现。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我提醒双方,你们各有四分钟的发言时间,正方先发言。好,自由辩论正式开始。(略)

主席:刚才的自由辩论,真可谓是妙语如珠、精彩有加,让我们一饱耳福。经过8分钟激烈的自由辩论,现在进入本场比赛的最后一轮较量——总结陈词阶段。先请反方四辩孙玉旺老师总结陈词。时间四分钟。有请

反方四辩(孙玉旺):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你们好!

我方一辩、二辩、三辩已从思想领域、物质领域、社会大环境等多方面充分论述了我方的观点。经过自由辩论,大家一定发现即使对方的事例,也都是变逆境为顺境后才成材的。逆境中很难有踏踏实实做事的机会,也难以有成长的机会,连机会都没有了,能有利于人的成长吗?时代造英雄!如果身处顺境,能给伟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说不定能做出更大的业绩。所以我方更坚信我们的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顺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虽然顺境逆境都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比较而言,顺境才有利于人的成长,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顺境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其次,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满足人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社会角色的成熟,持续的社会发展,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日常生活,为人的社会角色成熟,提供了更良性的空间,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从教育这一行来说,综观世界各国重视教育投入的国家国民素质就高,重视科研投入的科技成果就多。哈佛大学经济系居世界第一,为什么?主要因为哈佛有一流的教授、雄厚的财力,严格的制度保障等一切先决条件保证了哈佛学子独占熬头。

我国教育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学校的策略,都非常重视人力、物力的投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大教育投资,教育界人才辈出,我国的教育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我们还向贫困地区捐款助学,创办了许多希望小学,就是为了给那些因逆境而失学的儿童创造上学的条件,也是因为领导、教育家、有爱心的人都坚信“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顺境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即我方观点。

我校征集大量资金为老师、学生配备了微机,改善老师办公条件,学生学习条件,建立塑胶跑道,风雨操场,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给老师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摇篮,因为我们全校师生都懂得一个道理:“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顺境更有利于人才成长!”

我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怎么能有利于人才成长呢?尊敬的对方辩友你们还希望这逆境重演吗?相信你们会肯定的回答:“绝不!”那就请支持我方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

主席:谢谢孙老师。最后,我们请正方四辩祝红老师总结陈词。时间也是四分钟。有请。

正方四辩(祝红):主席、评委、在座的各位,大家好:

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话题。成长是发展,发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 ,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方的概念已经阐述的很明白。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学习的顺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

回到我们教学中来谈。先谈教师。我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公开课给你带来了什么?无论成功与否,给个人带来的都是进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时上课付出更多的劳动,还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逆境”,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确实促进我们进步的动力。再谈学生。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自我满足的沃土。我们身边不少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只听的进表扬,对批评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够让孩子们从困难中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匮乏,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

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找自己的奶酪!

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辩不过时候,就上去一板凳。看看对方还敢不敢说话了!
第3个回答  2007-01-08
反方的说法只有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所以,如果人不具有或者不够主观能动性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的,例如,在成长中的儿童,心智发育都不够成熟,来自外界的力量很容易对他们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那父母的教养方式来说,父母民主、开明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能起到促进的作用,而粗暴、溺爱的教养方式则容易导致儿童的不健全人格。心理学是有这样的研究证明的。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了。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