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吴健的我刚拍过几场,我来说说演唱会拍摄的心得吧,首先考虑的位置,并不是越近越好。根据舞台布局的不同,一般阶梯式的观众席布局,太往前的位置固然抢占了距离优势,但因为不可能把机位升到遮挡后排观众的位置,所以往往角度太低,出片都是微仰视的效果。如果只是拍某一两个演员的全身或特写问题不大,反而还能精简后景,但舞台的纵深基本没法拍到,对于有集体舞蹈和造型的画面基本抓瞎。太远的位置对长焦的要求又太高,而长焦很难做到足够的光圈和画质。并且太远的位置机位又会过高,哪怕长焦足够长,但拍摄演员的个人照或特写时非常难看。根据我的经验,一般与舞台平面齐平,并略高二十度左右比较理想。这样既能比较好的拍到舞台纵深,又不会太高太远。
水平位置尽量避开过于正中和过于侧面。侧面不用说,获得表演者正脸的机会太少,很难出片。但正中也不好,除了视角比较呆板之外,主要的问题在于对测光和对焦的干扰。现在大多数舞台都会有LED背景制造视觉效果。但正中的机位会让拍摄者的画面里很难避开LED的直射,因此会导致画面明暗混乱或是对焦错误。个人感觉45度角比较有利。而且我发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同样角度舞台右侧快门机会往往比左侧要略少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非左撇子演员在忘我表演时都会微微下意识向右侧偏一偏的原因。当然,如果你拥有自由的机位,可以根据不同的节目特点到处乱跑的话就是最棒的。但一般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曾经有一次在彩排时去拍摄,原本只计划去试拍一下,但没想到出片非常好。后来拍到电池全部用光。而第二天正式拍反而没有那么自由,所以最后很多精彩的片子反而是在前一天的彩排中挑出来的。
关于镜头,我觉得一个28-300mm大变焦比的镜头才是比较适合干活的,单用70-200或70-300的话如果在较前排的位置要拍整个舞台的场景可能会显得焦距太长。要么就用双机分别接24-70或16-35和70-200,这样画质会更好。因为同一个节目都会交替出现适合远景和近景的拍摄时机,而换镜显然是来不及的。当然中后排位置的话就还是老老实实地上中长焦吧,有时距离不够甚至还需要用高像素裁切或者截幅来偷。
至于光圈,反而觉得并不需要太大。演出毕竟不是暗光人像,同时快门速度在160到200也足够定住大部分的舞台动作了。如果这个速度还定不住的话再高也就快超过闪光同步速度了,动作同样要变形。200的快门下,正常的舞台灯光也足以把ISO控制在800以下而还能保证一定的景深。而当舞台暗光的时候,也正是导演想要表达暗光效果的时候,此时通过大光圈或高ISO把画面拍亮就有点吃力不讨好,很没意义。另外,舞台灯光其实并不是理想的适合拍照的灯光,经常会有局部的大光比。为安全起见,我经常都会欠曝半档以上,因为事后救欠曝的余地比救过曝要大很多。所以对光圈的需要并没有那么高。
另一个很少用到大光圈的原因是:拍舞台毕竟不等同于拍人像写真。通常并不需要太大的光圈来切割空气,反而还需要相对多一些景深来交待舞台上的环境与表演的情节。外加焦距本来就长,所以很少用到大光圈。当然,有大牛头毕竟更好,可以拍几张有冲击力的特写,并且光圈收一到两档后画质会更优秀。
另外需要提醒注意的几点心得是关于对焦和测光的。舞台对焦很容易对错位,因为往往你要拍的主角并不在广域对焦的优先位置,所以建议用自由点或中心对焦会比较好,并且要关掉人脸识别,否则当主角前有伴舞的话会出现死都对不到主角的尴尬情形。另外,主角动作大的时候AF-A模式会在合焦后继续追焦主体的运动,会比较有帮助。
至于测光,前面也提到过略欠曝一些的好处。另外,无反相对于单反的优势也在于可以实时地监控画面的过曝,打开斑马线后可以看得很清楚。用全局测光加补偿就可以方便地调整。相反中心测光或点测光容易发生瞬间过亮或过暗,不建议使用。
还有就是有大家提到的防炫光。舞台灯光很乱,很容易有不起眼的光直射入镜头给你添乱。防不胜防,只能说尽量减少影响。一是尽量用镀膜比较好的新镜头,二是遮光罩一定要用,三是保护镜UV镜什么的尽量拆卸掉。
最后就是无反费电,最好把电池带够。有手柄的话续航会更好。
追问我其实去拍人的特写比较多,防抖和快门速度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