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大学伍继红这一事件的观点

如题所述

导致伍继红事件的原因有几点:

1、公务员面试受挫,打击了自信心。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是自卑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我们可以超越自卑,变得自信。

伍继红在整个读书生涯中,是非常优秀的,能够在高考中考到692分的高分,那么在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这让她对自己的能力有极大的自信。

2、和初中同学结婚生子,遭遇婚姻变故。

伍继红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她的内心深处,觉得婚姻是相互扶持的,是相濡以沫的,很难接受丈夫对于婚姻的背叛。离婚事件对她自己又产生了很严重的心理打击,从而也开始对自我能力的一种否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加上还有孩子的牵绊。

3、没有去工作,与社会有脱节。

因为家里有六个小孩要照看,丈夫一个人在外面打工,自己要抚养这些孩子,所以就一直没有参与社会工作。对于大学毕业的她来说,学习能力是有的,但是长时间不去工作,那么这项学习能力就会慢慢丧失。从而会导致自己的生活不能自我掌控,会向贫困的方向前进着。

相关启发

1、学历自信。

因为是中国人大毕业的,那么在学历这一块自己是有含金量的,很多用人单位也是看学历的。自己可以去报一个能力提升班,让自己快速学会一项技能,然后找到相应的工作单位进行工作。既能养活自己,也对家庭的负担有所减轻。

2、调整自我认知。

跟过去发生不愉快的一些经历进行告别,重新开启新的生活模式。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可以调整过来,毕竟自己是当年的高材生,也当过班干部。自己绝对有这个能力胜任自己擅长的工作。

3、心理上的强大。

一个人在身体上可以很累,但是在心理层面上要表现得坚强而勇敢。想想自己是六个孩子妈妈,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让孩子们感受到和看到妈妈的改变和拼搏。那么孩子们在学校也会认真读书,奋发图强。贫穷是暂时的,通过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生活会越来越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5
连续多日,中国人民大学94级档案学专业毕业生伍继红的悲惨遭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当年的同学和老师。当年的班主任安清福在5月25日早上看到消息后,“那不是我们班上的学生吗?太震惊了。”他很快向学院汇报了伍继红的消息。校友会核实伍继红的情况后,学院书记王丹即决定亲自带队前往江西,“让伍继红归队。”
“让伍继红归队”,这件事特别有意义。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历史上大概很少有像我们这样大规模,这样快速度的社会变迁。短短三十几年,我们就从一个纯粹的计划经济体,转型为世界上第二大市场经济体。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意味着社会阶层的快速更迭。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从生活上都得到了提升,收入增加了,买了房子了,职务提升了,许多30多年前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成了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普遍现象。然而,伍继红的悲惨命运,却提醒了我们,生活是多样化的,不是每个人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总有一些人,虽然不占主流,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因为际遇、个人素质、身体状况等原因,没能赶上趟,甚至逆向流动,从云端跌至尘埃。他们的故事令人唏嘘。
伍继红的故事尤其如此。能够在扩招之前的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至少说明在那一代人中,她是其中的佼佼者。恰逢1996年开始,国家不再实行大学生包分配政策,而是走向了人才市场化道路。虽然人才稀缺,但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其实都还没能很好适应这个过程。在懵里懵懂中,伍继红走向了市场,市场意味着风险,一个没有任何准备的人碰得头破血流。随即又在生活中遇人不淑,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最终流落到江西农村。
在整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中,像伍继红这样掉队的人,还有很多。虽然比例很小,但考虑到总人口的规模,这样的人总数也不少。他们跟伍继红一样,都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凯歌行进中没能跟上大部队而掉队的人,需要得到人们的帮助,尤其是那些一直跟着大部队前进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应当回过头看看,曾经路上有你的伙伴,他们掉队了。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诉求,更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帮助,不是说要强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但至少,可以让他们离现代文明更近一些,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能感受到来自共同体成员的关爱。就像伍继红一样,连她的亲人都对她不闻不问,而学院老师却愿意做她的娘家人。这种帮助,也不是包办,而是激发一个人内心的动力。就像班主任安老师在看望她的时候所嘱咐的那样,要她把专业先捡起来,以后好去档案馆工作。班主任强调,不会只来这一次。但站起来,“还是需要你自己努力。”虽然社会发展了,人们富裕了,但我们不应该成为一个粗暴的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更不能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社会,我们的发展除了物质的增长,还应该有精神层面的提升。对于伍继红这样掉队的人,从社会的角度施以援手,想办法让他们归队,尽可能不让他们掉得很远,才是我们发展的目的所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18

我觉得她挺能作的,差点在90年代进入软件行业,还是90年代的3000元高薪,最后被自己作掉了。90年代北京平均房价1200元,换算下来,伍可以三年买一套80平的房子。现在北京房价6万多啦,清北毕业生就算年薪30万,不吃不喝都要16年……


伍继红说,自己曾丧失了一次绝佳的机会,“海淀区档案馆的领导让我过去,答应我去上班,但因为迟疑了一天,机会就被同学抢走。”

聊到这次经历,伍继红明显有些懊恼,“我再打电话,对方就说,已经录取了你同学。”

这也许是,她距离“铁饭碗”最近的一次。

之后,伍继红独自一人前往天津,去一家事业单位应聘,“很多同学陆续过去,但一个人也没录。”

找工作受阻后的伍继红也曾准备考研,“没考上,而且耽误了时间。”

公务员考试没过、考研没过,英语六级也落败,“感觉整个大四好仓皇。”


将户口迁回广东后,伍继红的“铁饭碗”梦想破碎。

为了生计,她不再专挑事业单位。终于,在广东中山市,伍继红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新学林,做教育软件,要改革中国,帮助中国小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比如,作文和作业辅导……”当时,伍继红还没有丢掉自己的专业,“我负责搜集资料,整理档案、文件。因为做软件,所以需要很多资料,一篇一篇地输入计算机。”

当时,伍继红每月收入3000多元,按照当时的物价,这样的收入并不算低。

但8个月后,因和同事有矛盾,她索性将工作辞掉,“本家给我介绍了一份工作,制作新年贺卡、日历。但每月工资有1000块钱就不错了。”


一个多月后,伍继红再次离职。

这次她去了福建,并且彻底与自己的专业诀别,“是服装厂,每天和鞋服打交道,缝缝扣子,裁剪衣物。”

虽然是体力活,但伍继红强调,“那是台资。”

几个月后,伍继红辞职,这时,她才感慨,“还是第一份工作好,毕竟教育是每个人都关心的。”


90年代人均收入都只有几百块,伍最大的错误就是期望值过高,盲目迷信体制内工作,考研,六级,找体制工作失败后,对她打击挺大,但市场企业给她的开价还不错。结果她挑剔+失去自信,居然和初中毕业的同学结婚,然后去了流水线服装厂……对体制,“外企”的迷之喜爱。“虽然是体力活,但伍继红强调,“那是台资。”

我觉得她走到这一步相当重要的原因还是有家庭的因素,家里但凡有点底子,多考几年研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凡有点远见,也不会让她去做流水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