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篇文章

如题所述

正 之  读一篇文章,不是件难事。逐字逐句地读下去就是了,读完以后总有所得。可是要读得好,要读过以后有较大的收获,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初学写作的青年常常向人请教:“我想学习写作,应该怎样下手?”所得的答案里必定包括这么一条:“多读。”然而读过一些文章之后,往往会觉得所得不多,进步有限,于是心里不免烦躁起来:“我读过不少的文章了,为什么感觉不到有什么进步?”            这篇短文就是想跟读者谈一下这个看似不难、实在又不容易的阅读问题。  不论读什么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的目的,就是想从所读的文章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为了这个目的,首先就得挑选自己所需要的文章来读。读的时候自然要充分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之类,必要时还得查看有关的参考文件,或是作点读书笔记来帮助记忆,准备以后应用。这些,都是一般性的问题,这里不谈。我们所要说的,是怎样在阅读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术。其实,这两方面是分不开的: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把文章里的语文问题弄得越清楚,对于它的内容也就了解得越透彻,因为文章的内容原是靠语文来表达的。不过,我们既是在谈语文,既是以学习语文为初步的目的,为了讨论的便利,为了把精神集中在这一点上,我们专就语文方面来谈就是了。                  从阅读中学习语汇,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然而初学者往往忽略了它。所谓学习语汇,包括两个方面:积极的一面是要从别人的作品中吸收新东西来丰富自己的语汇,消极的一面是要以别人运用语汇的情形为借鉴来纠正自己原有的错误。为了这两方面的目的,可做的事情很多。最起码的一件自然是在字典辞书的帮助之下把文章里的生字生词的意义弄明白。其次是以文章中的句子为实例,把这些生字生词的用法搞清楚。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阅读的时候,特别是阅读文艺作品的时候,往往急于要知道全篇的内容,匆匆忙忙读下去。其中一些比较生疏的字眼儿,由于有了上下文,常常可以猜出个大约摸的意思来。既然已经“大约摸”地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就懒得去查字典,懒得问人,马马虎虎、不求甚解地过去了。这样,慢慢地我们的脑子里就记了许多“大约摸”的字眼儿,等到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就“大约摸”地用上去了。结果,我们的文章里出现了许多“用词不当”的句子。这,看起来是写作问题,可是推本求源,种因却在阅读时以不求甚解的态度对待语汇。不但要了解生字生词的意义,更主要的是弄清这些字眼儿的用法。所谓用法,最主要的是跟别的词怎样搭配。如果是个动词,它常用哪类词作宾语?如果是连词,它常常跟哪类词配在一块儿用?如果是形容词,它常常用来修饰哪类词?这些问题不注意,我们脑子里就会逐渐记住一些孤零零的字眼儿,等到写作的时候,就会不问是不是地方,随便乱安插,造成许多所谓词的配合不当的错误。意义和用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分析比较的工作。文章中遇到一个生词,意思弄清楚了,用法有把握了,不妨进一步想一想,我原来知道的词里面,有没有意义跟它相近的?如果有,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是意思上不全一样,还是用法不尽相同?这篇文章里为什么用这个,不用另外一个?用了这一个有些什么好处?是意思表达得确切些,还是比较生动有力些?当然,我们不能穿凿附会,强加解释,不过这样用一番心,会使我们把许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得更明确,日后自己用起来更有把握。          这里有一点必须着重地指出来:所谓学习语汇,并不一定是单单注意那些艰深生僻的字眼儿。越是普通的字眼儿,越是口语里常用的字眼儿,包括常用的虚词在内,越得注意。因为这些才是我们经常要用的、必须绝对用得正确的字眼儿。可是正因为它们常用,它们的用法往往很多变化,而我们却认为它们普通,并不注意,结果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就在这些普通常用的字眼儿上犯错误。好高骛远是有害无益的,学习语汇只注意那些奇特而少用的字眼儿,正是好高骛远的一种具体表现。                   阅读时还要学习文章里的句法。学习句法,也包括好几个方面。首先是练习分析句子,把各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弄清楚。如果有些句子自己分析不好,要把它记下来,有机会去查参考书,或是向人请教。这样做久了,可以使我们彻底明了各种常用的句式,等到自己写作的时候,在造句方面就会很有把握。其次是注意文章里造句方面的特点。比如,这篇文章里是短句子用得多,还是长句子用得多,还是很均匀地显不出什么长句短句,还是长短句都有,交错着运用?作者这样造句有些什么好处?那些长句子,能不能改短一点?短句子能不能改长一点?改了以后对于文章有些什么影响?同样,我们也可以注意,文章里是简单句用得多,还是复杂句用得多?哪些是被动句?哪些是省略句?哪些是倒装句?为什么这样用法?有没有对偶的或是排比的句子?这样用法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再其次是要注意句子和句子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是在意义上一句跟着一句很自然的连接起来呢,还是用了些关联词语?要是关联词语用得多,注意一下这些词语的作用:它们是不是使各个句子联系得很密切,把一层层意思中间的关系表现得很明确?要是不大用关联词语,那也要注意一下:各个句子是怎样联系的,是不是跟口语的习惯很一致?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特别是比较难用的、变化很多的逗号、分号和顿号,更得靠阅读时经常留心,才能学得会,用得好。                                                 学习句法有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做前面说的那些分析思考工作,目的在于使我们熟习各种句法,所以跟学习语汇一样,最要避免穿凿附会,强加臆断〔臆断〕凭主观推测来断定。。如果有某个句子我们觉得结构不大正确,或是不很好,首先我们得设法弄清楚,不要武断。要是经过研究,证实了那个句子确是有点毛病,我们既不要因此就说这篇文章不好,也不要因为整篇文章不错或是因为我们敬佩那个作者,就一定说它没毛病,甚至故意去摹仿它。任何一个大作家,偶然在选词造句上有点疏忽总是难免的,而且一篇文章从作者动笔到排印成书,中间要经过许多道工序,是不是作者的疏忽也很难断定。第二,跟学习语汇一样,学习句法也要特别注意各种常用的、口语化的句子,不要单去注意那些老长老长的、曲折复杂的句子。有些很普通的、口语里常用的句子与习惯语,拿我们现在的语法知识,可能分析不好。这些,更需要我们留心学习。                                       语汇和句法之外,阅读时还要学习篇章结构。这里边的问题也是很多的。首先我们可以注意一下文章分段的情形。是长段多呢,还是短段多?是每段一层意思呢,还是几层意思放在一段里,还是一层意思分成好几段?为什么这样分法?段与段之间是怎样接合的?有没有用些过渡性的小段落,或是段的末尾或开头用些过渡性的句子?这些过渡性的段落和句子起了些什么作用?其次,我们还可以注意文章里前后怎样照应,中心的意思怎样贯穿。再其次,我们也得注意一下文章是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的。是不是一开头就讲到本题,还是先做了一些准备的说明?结尾的地方是不是很有力量,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是很深刻?写作的技巧,也是应该学习的。文章里面有描写人物的地方,我们得看看是怎样描写法:是用正面的叙述来说明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还是用人物的谈话来显示他的心理,还是用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他的品质,还是几种方法都配合着用?要是文章里面有说理或辩论的地方,我们应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事理说清楚的,怎样把别人的错误说法驳斥了的;文章里面有没有打过生动贴切的比方,有没有举过恰当显明的例子,有没有引证过别人的话。此外,像怎样叙述事实的经过,怎样描写环境和景象,怎样运用修辞的各种手法,都是值得我们揣摩体会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文章的风格。不同的文章往往在风格上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特别简洁,我们应该留心是怎样使文章简洁的。不妨设想,要是让我来写这么一篇文章,我会不会在某些地方多说些话,多用些字。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可能多出来的话精简掉了的。有的文章特别细致,有的文章气势特别雄壮,有的文章读起来觉得干干脆脆,明快有力,有的文章轻松流畅,委婉动听。是怎么收到这些效果的呢?用词、造句、分段等方面,可能都有关系。我们就得从多方面来学习这些风格。              以上都是纯粹从语文的角度来说的,而且为了说明的便利,是一样一样分开来说的。在阅读的时候,语文方面的这些问题可以作为重点来细加研究,可是也还需要跟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起来求得深入的了解。语文是文章的形式,主题思想是文章的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文章里为什么用这些词、用这些句子、用这类的结构、用这类的写作方法呢?是根据内容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这样一些语文形式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些形式,用了这些形式对于表现这样的内容有些什么好处。同时,语汇、句法、篇章结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等,一方面可以分开来钻研,一方面也得联起来体会,因为这些都是互相影响的,不是互不相关的。简洁明快的文章一定不多用长句子,不多用修饰语,而细致委婉的文章,句子难免要复杂些,修饰语难免要多用些。这只是举其一端,要深入学习一篇文章的语文技巧,事实上不能不把它的语文形式的各个方面都照顾到的。           这里限于篇幅,没能举些实例把前面说到的各点具体地说明一下,只好先约略地提出这么几点来供大家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