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什么要让儿媳妇改嫁,为何不考虑儿子的感受?

王安石为何让儿媳改嫁?

其实王安石这样做的目的,完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媳好,因为自己的一个神经病儿子,王安石可是为这个儿媳操碎了心。

而王安石为了儿媳后半生的幸福,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儿媳想办法改嫁出去了。

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等等,这里一堆头衔就不多说了,而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自然也是人中龙凤,王雱作为王安石的儿子,仅仅二十三岁就进士及第,被世人称为“小圣人”,家世显赫,又有功名在身,自然是不少大家闺秀心中的理想夫婿人选,于是庞氏便与王雱结婚了。

庞氏姑娘也是名门闺秀,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当人们都以为这一对璧人会举案齐眉,白头到老的时候,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婚后的王雱就仿佛换了一个人一般,对自己的妻子是经常没有好脸色,打打骂骂是常有的事情。

当庞氏生下一个儿子的时候,众人以为王雱会看在孩子的面子上,对妻子的态度会有所改善,没想到王雱却觉得这个孩子长得不像他,怀疑妻子不守妇道,更是变本加厉。

要知道在当时王府那样的深宅大院里面,庞氏可谓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和别人行这些苟且之事,况且小孩子长相又没有长开,这个长得不像自己,完全是自己臆想出来的。


王雱就因为自己的怀疑,费劲心思想弄死这个无辜的小孩子,最后这个小孩子还是没逃过厄运,早早夭折。而庞氏自从儿子死后,也是天天以泪洗面。

王安石知道了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十分的羞愧,在考虑到儿媳后半生幸福的情况下,王安石果断主张二者离婚。

但是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女子就应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女不嫁二夫”等观念一直被世人视为真理,不允许受到任何挑战。

你若是从夫家出来,再想找个合适的人嫁可就太难了,找的对象不是身体有问题,就是脑袋有问题,再不就是穷困潦倒讨不着媳妇的人。而王安石虽然崇尚儒学,但是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他还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良知,他考虑到了如果儿媳就这样出了自己的家门,肯定是会受尽人白眼。

所以,他先让儿子儿媳离婚,然后将儿媳收为自己的义女,以自己闺女的身份亲自帮庞氏找一个新的归宿,可以说,王安石在这件事情上已经做得仁义尽至。

这就是很多史书中记载的“王太祝生前嫁妇”。

王安石此举,虽然一开始人们都不能理解,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人们慢慢理解了王安石的苦心,而这个壮举也就成为了口口相传的美谈了。

在那个时代,王安石能有如此胸怀与大义,实在难得。有一句后话,王雱在庞氏走后,居然又写了一首《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诗文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前妻的相思之情。唉,实属是让人搞不懂得“神经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8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作为北宋著名的诗人、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终其一生,都在身体力行的推动北宋改革,力图革除国家积弊,让国家富强。这样一位被世人所崇拜的古代改革家,竟然让自己的儿媳在丈夫活着的时候改嫁。

虽说北宋确实有不少妇女改嫁的先例,礼教的束缚也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夸张,不过,宋朝毕竟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同时也是理学诞生的时期,尤其是所谓的大户人家和书香门第,十分重视门楣和脸面,妇女改嫁,只会让双方家族脸上无光,那么,名副其实书香门第的王安石,为何又要让儿媳改嫁呢?

王安石

王安石生有二子二女,这位改嫁的儿媳乃次子王雱之妻庞氏。据《宋史》等史书记载,王安石的这个儿子,少年聪慧、才华过人,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那么,王雱究竟有多聪明呢?

据说,王雱幼年时,有人给家中送来了一獐一鹿关在同一笼子中,由于年纪较小,他并不能方便这两头动物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当客人向王雱询问,能否正确认出这两种不同的动物时,他机智地回答道:“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王雱的这种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由此也可见王雱的聪慧。

王安石剧照

这位天才神童,20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可是踏入仕途以后,他发现官场上的这些尔虞我诈,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黑暗。或许是由于自幼人生一帆风顺,他一时间难以接受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因而得了“心疾”,这种疾病,根据症状对比,很可能就是当今社会我们所说的心理疾病。

患有“心疾”以后的王雱,最大的反常之处就在于他对待妻儿的态度上,王雱与庞氏成婚以后,第二年庞氏就生下一子。恰巧这个时候,正是王雱心疾最严重之时,《东轩笔录》记载,王雱认为自己的儿子“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

王安石

王雱一直认为自己儿子的样貌根本不像自己,所以他就在心中断定,这个儿子必然是庞氏对他不忠,与外边的奸夫所生的孩子。没过多久,他的这位长子就被自己折腾死了,儿子去世以后,庞氏不仅整日以泪洗面,王雱依然不依不饶,整日找些小事与庞氏争吵。

王雱这些过激的做法,王安石一直看在眼里,儿子的“心疾”不见好转,这下不仅折腾死了外孙,整日躲在阁楼里面哭泣不停的庞氏,很有可能也会被王雱折磨而死。

古代妇女

王安石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些错误都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庞氏从来没有过任何错。思考良久之后,王安石做主让自己的儿媳与儿子离婚。不仅如此,他为了让儿媳庞氏不背负“下堂妻”的名声,他还为儿媳另寻觅了一个好夫婿,随后风风光光地将儿媳再次嫁了出去。

当时,京师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王太祝生前嫁妇”的美谈。其实,王安石替儿媳另觅佳婿,是非常明智又无可奈何的做法,儿子王雱的心疾一直不见好转,继续拖累庞氏,倒不如让她改嫁,对于两个后辈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结局。

第2个回答  2019-11-16

王安石将儿媳妇庞氏嫁出去,绝对是正确的,如果他不将庞氏嫁出去,估计庞氏就得被他身患重病的儿子王雱给逼死了。

龙生龙凤生凤,王雱作为王安石的儿子,他得天独厚,自幼聪颖异常,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22岁就中了进士。可是,王雱面对勾心斗角的官场有些应接不暇,因为不肯同流合污,故此,面对巨大的压力,很快就得了疯狂之症,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得了精神病,他得精神病不久,身体又患了重病,每日卧床不起的他,竟怀疑自己的妻子庞氏对自己不忠,每天便和旁氏争吵不断,因为自己的亲生儿子,长得不像自己,王雱便怀疑旁氏和别人有染,历史上的记载是: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


很快王芳的幼子就被王雱给折腾死了,庞氏每日痛苦不堪,王安石见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心疼自己的儿媳妇儿。便将庞氏嫁给了一个好人家,庞氏再婚之时,王雱还伤心欲绝地写下一首词《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不久之后就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三岁。


封建社会是一个男权的社会,王安石在儿子在没死的时候,就将庞氏嫁了出去,看着有悖常理,但其实以人人平等的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就不会觉得这件事奇怪了——庞氏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力,王雱给不了她,她只有离开王家,到其他地方寻找新的幸福,这件“离婚”小事,在现代的社会,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不足为怪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15

王安石是宋神宗时期的变革强人,因为王安石,让宋朝国库充盈二十余年,可谓功高至伟。在处理朝政上,王安石无疑能力强悍,但也惹得当时不少人对他怨声载道,其中就包括大文豪苏轼。

王安石处事方式到底怎样,可从他处理自己家事上以小见大。

王安石的二子王雱本是相貌堂堂,天分极高的强人,但缺点是情商很低,与朝中官员相处不愉快,渐渐就得了“心病”。

王雱得的心病及现代所说的精神障碍,他变得多疑、敏感。因此病,好好的官也不当,陷在自己的精神牢笼中不能自拔。

这样一来,王雱减少了和外界的接触,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妻儿身上。看到妻子庞氏生的儿子,王雱越看和自己长得越不像,就怀疑自己被庞氏绿了,于是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生出百般手段想治死儿子,终于把好好的儿子折腾死了。

对于儿子的行为,王安石心知肚明,矛盾都在自己儿子身上,和儿媳庞氏毫无牵扯,因此提议儿媳和儿子离婚,寻找幸福。

但宋朝和现代不同,男尊女卑思想严重,休妻这种事,都是因为女性有过失,没有说因为丈夫过错而遭妻子背离的道理。

宋朝休妻不是随意之举,休妻的理由是妻子犯了七出才能离婚,所谓七出,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

参考七出的规定,庞氏哪条也不占。而是王安石为了儿媳的后半辈子着想的开明之举。

王安石不但强迫儿子和儿媳离婚,并且为了保全儿媳名节,庞氏和离后,不令其回娘家,而是由王家为其张罗夫婿事宜,并说明,儿媳并无过错。

如此一来,庞氏获得了幸福,庞家及众人对王安石的开明和明事理大加赞赏。

通过这件家庭小事,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不拘成见,开明懂情理的人,从此事可以看出,王安石并非一味用强权的人,还是很注意方式方法的。

第4个回答  2019-11-18

最主流的说法是:王安石的儿子王雱(pāng)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刚出生的儿子极有可能是被他自己折磨死的。他的妻子也常常遭受家庭暴力,一度处于崩溃。王安石在儿子病情无法好转的情况下,毅然做主将他的儿媳妇改嫁他人。如果这一切都是史实,至少说明王安石的做法是符合情理的,精神失常的儿子自然不可能有正常人的情感与思维,饱受折磨的儿媳妇也能就此脱离苦海。作为一家之主,王安石做出了一个相对正确的决定。

但我们从王雱的一首词中却发现了不一样的线索,这首词是这样的:“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这首词是在妻子改嫁后,王雱所作。我们假设这首词是因前妻离去所写的,至少说明王雱内心仍然是爱着妻子的,他们曾经也有过甜蜜的爱情。由于王安石对儿子的要求十分严厉,甚至会干涉到已经成年了的儿子的工作、学习以及私生活。我们不得不作这样一个猜想:王安石不愿儿子沉湎于爱情,硬生生拆散了这对苦命鸳鸯。

但这首词如果是王雱为另外一个女子所写呢?如果是他厌倦了旧人,他爱上了新人,而作为父亲的王安石因爱子心切,做出了一个强迫儿媳妇改嫁的决定。会不会也是一个解释呢?当然,这个解释只是一种猜想,而且是罪恶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