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遵守哪些法律知识?

如题所述

一、《侵权责任法》为重点的民事法律

对中学生而言,年龄一般介于12到18周岁之间,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的规定,8周岁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并且应当承担与其年龄、智力相当的责任。因此,中学生应当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否则可能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在民事法律中,中学生一般容易出现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主要涉及《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重点了解对侵犯人身权与侵犯财产权的规定,明确意识到对他人的暴力行为,不是仅仅违反学校纪律那么简单,同样触犯法律的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责任,主要是赔偿损失。让中学生意识到,自己殴打他人,产生的医疗费等是其自己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父母作为监护人只是当其本人财产不足以赔偿时才由监护人赔偿,因此,父母赔偿是第二位的责任,不能够理解为天经地义的责任。

中学生之间极易发生的打架斗殴等行为,主要涉及《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因此,中学生应当重点了解《侵权责任法》,树立守法意识。与此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尽管主要针对未成年人,但因为其主要内容是对社会公众、学校等设定义务,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几乎不涉及对未成年人应当遵守的义务的规定,因此不符合本文研究的对象。

二、《刑法》为重点的刑事法律

刑罚作为最为严厉的规定,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似乎与中学生关联不大,然而,一方面,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年满14周岁即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依法需要对八种犯罪[1]承担刑事责任,尽管量刑上作为未成年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不影响构成犯罪;另一方面,现实中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屡见不鲜,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著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要比惩罚犯罪更高明”其对犯罪预防的重要性作了精辟概括,而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加强守法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能够保障其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第二,能够确保国家发展后继有人,保障民族的未来;第三,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因此,中学生应当遵守刑法的规定,树立守法意识,有必要加强对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的了解。

关于中学生应当重点了解《刑法》的哪部分内容,可以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向其重点介绍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规定,因为关于故意伤害、侮辱等常见未成年犯罪案件都规定于其中;同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这把八种罪名,因为已满十四周岁即应当承担刑责,因此也应当要求中学生重点遵守。[3]与此同时,《刑法》其他章节的规定则与中学生的关联性较小,如金融诈骗、贪污贿赂等可以不用重点向学生介绍。通过向中学生介绍上述刑事法律规定,有利于中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明确自己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树立规范意识,培育健全人格,为将来成长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三、《治安管理处罚法》为重点的行政法律

打架斗殴等中学生之间的常见暴力事件,往往尚不构成犯罪,仅仅构成行政违法的情形更为常见。不能因为行政违法的责任较轻,就忽视行政法律的相关规定,相反因为其频发性更应该加强法律教育,引导中学生自觉遵守,不触犯法律的底线,不再将打架斗殴视为儿戏,意识到其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不得随意挑战法律的尊严。

我国行政法律体系庞杂,涉及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诸多内容,但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主要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代表的内容,至于其他的《公务员法》等行政法归法与中学生关系不大,亦无需遵守。因此,在行政法领域,中学生应当重点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以应对频发的校园暴力。

关于中学生应当重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哪部分内容,可以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向其重点介绍第三章“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的规定,该章对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行为都设定了相应的处罚。对中学生加强上述内容的普法教育,有利于中学生不再将打架斗殴视为儿戏,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有利于发挥法律的预防作用,减少违法案件的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5
其实中学生要懂得一些法律的知识,不要去触碰法律的底线,比如说不要去偷盗,不要去打仗,不要去发布一些黄色或者是暴力的图片视频,不要去传播谣言制造谣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