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 谁向谁称臣

如题所述

10~13世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充满社会变动与更革的时期。在这400年间,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了五代十国(907~960年)和契丹族人建立的辽(916~1125年)、汉族人建立的两宋(960~1279年)、党项族人建立的西夏(1038~1227年)、女真族人建立的金(1115~1234年)、蒙古族人建立的蒙元(1206~1368年)等政权。其间既有政治上的分裂与对立,又有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各种形式的交往与沟通。既有激烈的碰撞,以至于兵戎相见,互相厮杀,也有各种形式的融合,以至于元朝将宋辽金时期北方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统称为“汉人”。不同历史积淀、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各种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从中生发出新的因子,导致中国文化的融合与更新。这是一个由统一而发生分裂,又从分裂经由新的融合而重归于统一的历史时期。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各个政权范围之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涉及到两个及多个政权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讨论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层面上。从对于更长时段的研究来看,也多着眼于中原汉族政权与前后王朝的比较,而未能将该时期的社会全貌完全纳入视野之中。 为了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设立了“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一研究课题,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重大科研项目之一。我们拟从中国文化的大格局出发,从“碰撞与融合”这一视角着眼,对10~13世纪中国境内的不同文化的冲突、沟通与整合进行总体研究,以期对于该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获得更真切的理解;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争取对以往的相关研究有实质性的突破。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4年12月3~5日,在河南濮阳市即北宋的澶州召开了“澶渊之盟一千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40余人,共提交了30余篇学术论文,就“澶渊之盟”暨宋辽夏金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战争与和平、社会经济往来、思想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后,考察了宋真宗所作《契丹出境》诗碑(“回銮碑”)、“御井”及澶州古城墙等历史遗迹。本书即是“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重大科研项目和“澶渊之盟一千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项重要成果。 本书主要围绕“澶渊之盟”的背景、性质,盟约对宋辽双方的影响,以及“澶渊之盟”的经验教训等议题,作出了一些新的论述。本书中对“澶渊之盟”的性质仍然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澶渊之盟”并非“城下之盟”,而是“北宋战而胜之条件下签订的互利协议”,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另一种观点认为,“澶渊之盟”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盟约。从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互称“南朝、北朝”看来,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但从《誓书》所订“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1]看来,则又是不平等的。而对这一盟约的影响,则都认为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它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局面,维持了此后将近120年的和平往来,反映了宋辽双方人民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对宋辽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的融合统一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是,对“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注意得尚嫌不够。《左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2]《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3]但是,宋朝大部分统治者在缔结“澶渊之盟”之后,却从中消极地总结经验教训,既“忘战去兵”[4],“武备皆废”[5],又昧于兵事,缺乏韬略,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熙宁划界、靖康之耻,以及绍兴和议,对此后的宋与辽、夏、金的和战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一宋朝“忘战去兵、昧于兵事”而导致赔款、割地、称臣、亡国的惨痛教训,是应该永远记取的。本书还专门论述了宋人对“澶渊之盟”的认识和西方学者眼中的“澶渊之盟”,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和评价“澶渊之盟”的多种角度。本书还将文献资料与现存石刻史料相结合,对宋“契丹出境诗碑”(“回銮碑”)的建立、碑文内容以及碑文书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澶渊之盟”为众多历史人物提供了有声有色的活动舞台。本书对“澶渊之盟”的不少有关人物进行了新的评价。其中不仅有被称为“左右天子为大忠”的宰相寇准,“老将知兵”的外戚名将驾前东面排阵使李继隆,“澶渊之功数第三”的枢密使王继英等这样的大人物,而且也注意到了过去被忽略的功臣如出使契丹的张皓,率部射杀契丹大将萧挞览的周文质,宋真宗的贴身扈从侍卫王应昌等这样的小人物,同时还对庆历年间富弼的使辽增币交涉进行了深入的述评,体现了对“澶渊之盟”的全方位的考察。 本书还对与“澶渊之盟”有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了研究。如有的论文论述了宋真宗对辽作战与阵图使用的关系,有的论文研究了在边防政策影响下的北宋的科举和治河,有的论文对北宋与辽夏对峙的前沿地带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军事后勤保障体制的变化及其深层背景进行了考察;有的论文对宋辽交聘制度及宋朝派出使臣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有的论文对宋代的国信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书中许多内容都是以往“澶渊之盟”的研究所从未涉及过的。 “澶渊之盟”从订立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近代以来,更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研究。本书附录了1927~2006年的《澶渊之盟研究论著目录》,初步收录了有关论著约200种,从中可见以往研究的一斑。本书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专门研究“澶渊之盟”的学术专著,其中不少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和突破,不仅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而且在研究的深度上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从“碰撞与融合”的视角,在10~13世纪这一漫长而广阔的历史发展视野中,透视“澶渊之盟”的研究,还是初步的。我们希望并且相信今后将会不断有更多更新的重大研究成果问世。
求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13
澶渊之盟辽宋为兄弟之国,辽称宋真宗为兄,当然是辽向宋称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