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用发展心理学原理 解读 《窗边的小豆豆》 中的几个情节,不少于三处。

谢谢,先不压太多分,如果好,定加分。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我看得很慢,虽然只有十六节的内容,却看了整整一个学期,因为,这个故事是那么真实而又那么理想,每一个镜头都能引起我半天的遐想和沉醉,实在舍不得像看一般的小说那样囫囵吞枣的往下扫情节,这部作品,真的是从小到大最用心看,用心体会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
看前十二节的时候心里有一种羡慕和欢快,到后四节,故事中不断提起二战,下意识的就感觉巴学园要遭不测。到后面,从慰问伤兵,到泰明去世,到洛克死去,再到小良出征和巴学园被炸,战争的灰色一直笼罩着巴学园,并且最终将其湮灭在战争之中……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心中仅存的是对曾经的巴学园的留恋和对战争中的巴学园的惋惜……巴学园代表的是一种教育,一种和平,而在战争中,这种教育和和平仿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下面就说说主题吧,找一些最经典的镜头,套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一下:
第一, 职业理想的发展变化。
从小说来看,豆豆的职业理想主要有间谍、电车检票员、广告宣传员、芭蕾舞演员、护士、巴学园教师等。可以说,前面五个职业的选择,都是豆豆在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这些角色以后,发现他们的工作方式非常有趣,想象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中工作是多么的有意思,所以做出选择的,带有很强的想象性。在第一节中小豆豆下电车以后,追上妈妈说要当电车检票员,妈妈问她以前的间谍愿望怎么办的时候,豆豆一路走以后思考,一路念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豆豆有时甚至将想象与真实生活融合在一起,来对事物作出解释,这是幼儿期儿童的主要特点。
由于巴学园教育方式的特点以及发展的连续性,豆豆在一二年级的心理特点并不像一个小学期的儿童的心理特点,而是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幼儿的特点。直到五六年级的时候,豆豆才有了一些小学期儿童的特点,在职业理想的发展变化上,小豆豆最后一个职业的选择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豆豆在那段时间一直在考虑职业,而且,考虑的是适合女子做的,具有某种特征的职业。在选择了巴学园教师之后,本打算爬上校长背上跟校长说的豆豆,选择了正式的端坐在校长对面,用最漂亮的姿势,“像校长的姐姐或者母亲一样”,慢条斯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豆豆的性别化行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她的性别化选择已经不止停留在玩具上,更发展到了对职业的性别化选择。看到豆豆的这个特点,我还是挺吃惊的,因为这和她平时的活泼好动,假小子气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第二, 同学关系的发展变化。
豆豆刚进学校的时候的同学交往是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友谊主要也是在平时的共同游戏,共同交流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午饭聊天、讲故事,在编写校歌,在运动会,游泳,在温泉旅游等等活动当中,豆豆和身边的小朋友都成为了朋友,当然,这是巴学园式的教育理所当然的结果,所以作品中并没有刻意的表述出来。
但是不同的是,有一段友情却让作者花了些笔墨去写。在第11节,小豆豆在摔跤课上把泰明同学摔出去以后,泰明同学很生气的对小豆豆说:“等我长大了,无论你怎么央求,我都不会让你当我的新娘子啦。”听完之后小豆豆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找到校长的女儿美代,美代告诉她原因以后,她因为还是喜欢泰明同学的,于是从心底里感到后悔了,并且下决心:从明天起,我还要给他削铅笔。
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小豆豆友谊发展更具有了选择性,她把泰明同学当成了自己的非常好的朋友。因为泰明同学的气愤,小豆豆感到了发自心底的后悔,认为由于自己的过失伤害了好朋友。但是,由于泰明还是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她还要继续为泰明同学削铅笔,让她交给自己更多的东西。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小豆豆的已经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了,根据泰明同学的情绪反应,小豆豆已经开始感觉到内疚和后悔了。
第三, 豆豆的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发展。
在第2节中,豆豆刚到巴学园,和校长大谈了四个小时以后,有这样一段描述:“豆豆这会还不知道退学的事,也没有察觉周围的大人都在为她而大伤脑筋。再加上她性格开朗,生性健忘,所以仍是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不过,豆豆内心里也模模糊糊的有种感觉,仿佛自己被人疏远了,而且也不同于其他小朋友,好像唯独自己有点让人家冷眼相看似的。但现在有了这样一位校长,心里就感到踏实、温暖,心情也愉快了。”
在第11节,“只要碰到机会,校长总是对豆豆说:‘豆豆这是个好孩子呀!’”之后,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尽管当时豆豆还不理解内在的含义,但是有一件事却是事实,那就是在她心灵深处树立起了信心,使她确信‘我是个好孩子’。而且促使她每当要干一件事时,首先就会想起校长的这句话。尽管她往往都是在事过之后才想起来,并在心里抱怨一句‘哎呀,怎么又忘了!’”
从这两段的对比中,我们就能够发现,刚到巴学园的小豆豆在自我概念上还是有很强的幼儿的自我评价特征:轻信他人的评价——从别人的态度变化中,感觉自己不受别人欢迎;从校长的态度中,又感觉到了踏实和温暖。还有一点就是评价很笼统,只有自己不被欢迎和踏实两种极端感受,并没有对产生这种感受的外部原因的感知。但是到了第11节,小豆豆自我概念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小学期儿童的特征:从顺从到独立、稳定性逐渐增加——面对校长很多次的表扬自己,豆豆自己也相信,自己就是个好孩子。而且,豆豆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也有所增强,表现在她在做错事以后,会后悔自己的做法不够“好孩子”。如果没有这种稳定性形成的话,恐怕也不会有这种事后的反思和自责。
对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就到这里吧,最后还想说,《窗边的小豆豆》这部书中的小林宗作校长真的可以称作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很大不同,他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学生,他的教育方式也最大限度的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效果上来看,也许小豆豆看起来并没有其他学校的孩子懂事,但是从作品中只言片语的对比可以看出,小豆豆比起其他学校的孩子更活泼,孩子所独有的创造力和好奇心也没有消失,但是,对于求知、学习、探索世界的热情是其他学校的学生远远不能和小豆豆相比的。从小林校长的教育当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快乐和学习对于小学来讲也许并不对立。小林校长最大的有点就是尊重,尊重孩子,尊重老师。他不会因为豆豆挖粪沟而责怪她,他开特色运动会帮助高桥同学树立信心,他在自己家中的厨房里指出巴学园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行为。这些事情,一件一件的说明,小林校长真的是一个“做”教育的大师。但是就像在开头中说的,看到最后四节的时候,看到在无奈的大环境下,巴学园一步步的衰败下去,心里面真的很难受。想想那个时候的小林校长,他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保持巴学园这个小环境的和谐和平静呢。除了上面要求的参观伤兵的活动之外,巴学园的生活仿佛和战争没有任何关系。看到这里,越来越佩服小林校长!追问

复制 and 粘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3
吃饭饭,睡觉觉,打豆豆。用发展心理学原理解读就是吃饭乃维持生命必须,睡觉乃维持精神必须,打豆豆乃维持故事情节之必须,解读完毕,分分拿来追问

太没有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