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

如题所述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呢? 人的心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心理健康的深层次了解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内容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 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 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保持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健康与身心灵合一疗法背景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亚健康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时晚上辗转难眠。 ·睡不安稳,或入睡后惊醒、多梦。 ·经常有不明原因的头痛。 ·经常感觉到莫名的情绪压抑,总觉得心里不舒服。 ·在面对压力与冲突时,内心挣扎着各种声音,让人不知所措。 ·面对目标与理想蓝图,有深厚的无助感与脆弱感。 ·生活在压力、焦虑和紧张之中。 “亚健康”和“疾病”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将自己调整到健康、快乐的生命状态?我们可以从我们的身体中得到一些什么样的讯息。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容易物化地看待自己:包括自己的身体。我们将自己视为疾病的受害者,身、心、灵分离。我们对自己的失察,导致了生命不同层面的症状:生理上的亚健康、心理上的压力、焦虑、自恨,无法排遣的孤独感。它更反映在我们的关系中:我们对他人充满了指责、愤怒与抱怨的能量。概况 身心灵合一疗法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 一、认知层面: 1.更加了解现代人身心焦虑甚至身心疲惫的原因。 2.理解压力的形成与舒解机制,以及与情绪、能量、身体的关系。 3.了解童年生活与家庭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信念与人生剧本。 二、行为层面: 1.练习觉察能力,认识自我模式与情绪压力的关系。 2.学会情绪和压力管理与日常舒缓压力的重要方法。 3.掌握一致性沟通与表达情绪的方法。 4.内在和谐创造外在的丰盛和喜悦。 三、身体层面: 1.与身体对话。 2.掌握芮克式呼吸方法。 3.冥想静心。 4.了解和应用生物能。 从五个方面提升疗愈的品质: 1.健康(Well-Being):通过肢体工作、莱克式呼吸等,掌握迅速提升身心能量的工具。 2.情感(Feeling):当我们觉察到身体所有的功能,你将会大吃一惊。我们不曾深入它,不曾费心去了解它,然而我们却奢言去爱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别人也是以身体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 3.情绪(Emotion):应用肢体工作的专业技术,帮助人们打通身体和情绪的阻塞。这种疗法将超越思辩式的分析和对话,从各个层面支持学员的身心整合。 4.觉察(Awareness):支持学员发现和理清其内在核心模式,包括我们的情感、信仰、记忆和行为等方面的模式。我们在意识层面常常对很多生命事件以及其背后的模式没有清晰的觉察,但是所有事件却在我们身体里留下了痕迹,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5.灵性(Spirituality):身体是有形的灵魂,灵魂是无形的身体。通过深刻地体验我们的身体,学员能更强烈地体会在“活在当下”的感觉。心理健康与催眠疗法催眠疗法的现况 心理健康与催眠疗法催眠疗法应用在歇斯底里之治疗已如前述。目前可利用催眠进行的治疗,包括焦虑相关症状的改善,某些心身症的治疗,某些不良习惯的改变,及疼痛之控制等。 焦虑症及其相关的障碍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催眠疗法最能使上力的领域。临床上可利用催眠达到放松,或增强对放松的学习。厌食症及暴食症的病人对体重增加或身材呈现过度不合理的恐惧,催眠疗法可供辅助性治疗,改善不合理恐惧。催眠也可用于减肥或戒烟时的辅助治疗。另外,催眠疗法也用于治疗心理因素引起阳痿或性高潮缺失症之性功能障碍。 在心身医学方面,也可利用催眠疗法。它可用于辅助性治疗十二指肠或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在心脏血管方面,可以藉催眠疗法对焦虑、愤怒等情绪的妥善处理,达到对高血压的某种程度改善。不少气喘病人担心气喘会再发作,害怕气喘发作时的痛苦情境。催眠疗法可改善病人的情绪而减少气喘的发作。某些在情绪压力下会恶化或引发的皮肤科疾病,也可尝试藉催眠疗法稳定情绪而改善。 催眠可放松肌肉,改变对痛的感觉,进而使疼痛减轻,达到对痛的控制,亦可帮助癌症病人减轻疼痛及缓和癌症化学疗法所带来的恶心不适,及帮助病人对癌症的心理调适。但催眠仍然只能做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治疗。另外也有人应用催眠于生产、外科手术麻醉及牙科治疗过程的止痛。心灵的健康 上面所举催眠在医疗上的各种应用,读者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催眠能做的,都有其它方法可行。催眠本身并不具治疗效果,其功用乃是使人在催眠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治疗,达到节省时间的效果而已。故催眠疗法应视为辅助疗法,不宜过度期待其功能,更不可给予神秘魔术性的外衣,夸大其功能。在民众高度好奇心的驱使下,催眠秀确实吸引了不少观众,因此从伦理的立场,催眠秀应严守界限,不可越界涉及医疗问题。 催眠中利用年龄退化法,以了解病人目前精神障碍与其儿童期之心理创伤之关系,并进而纾解其情绪,改善症状,乃精神科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必需谨慎处理在此状态下所获得的数据。因在催眠下,病人所陈述的故事不一定真实可靠,有时故事内容只是病人的幻想或随意编造的。催眠状态下所获数据仅供治疗者参考,以配合运用于治疗,而不是做为事实认定的证据,这一点必需严守。至于有人因相信有前世,而利用年龄退化法建立所谓前世疗法的做法,从生命科学的立场来看,只不过是披着假科学外衣一种新世代运动,无法通过科学的检验。 心灵的健康是要长期努力,方能逐渐发展建立,千万不可期待藉催眠像变魔术般,快速达成。在这个社会动荡,不确定感弥漫的世代,披上假科学外衣的宗教、学说或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前世今生、脑内革命等似是而非的书轰动畅销,正说明快餐文化下现代人心灵的干渴。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同胞,以一步一脚印的态度看待事务,达到心理健康,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2

第2个回答  2020-05-26
第3个回答  2020-02-07
第4个回答  2017-05-14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