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字体中国汉字发展史

如题所述

关于中国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字体,中国汉字发展史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秦) (汉)(魏晋)(草书)一、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2、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3、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4、 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
5、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
6、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
7、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8、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
9、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10、二、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11、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
12、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
13、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14、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
15、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
16、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
17、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18、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
19、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20、三、大篆产生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21、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22、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23、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24、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25、大篆,也称籀(zhòu)文。
26、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27、《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28、”特点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
29、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30、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
31、笔势圆整。
32、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
33、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34、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
35、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36、 四、小篆产生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37、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38、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39、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40、”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 (心), (衣), (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
41、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
42、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43、特点曲折宛转的风格。
44、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
45、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
46、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
47、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
48、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
49、用线条代替了图形。
50、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
51、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
52、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
53、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54、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
55、“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
56、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
57、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
58、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
59、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60、五、隶书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
61、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62、产生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
63、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
64、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
65、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66、特点 a.、点画转写线条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
67、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
68、这种变化称谓“隶变”。
69、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70、 b.、笔势飞扬成波势“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主要特点。
71、“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指收笔处轻而上翘,拖一个捺状的尾巴。
72、如有的横画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状。
73、但在隶书中强调“燕为双飞”即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只允许主要笔画出锋,挑出“燕尾”状,其它诸笔都成秃笔,以方为主,一住即收。
74、 撇和捺也要挑起来,形成左右飞扬之势。
75、撇捺做慢弯形,尾部尖细,捺角向上推,呈波势。
76、这样,整个字体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以主笔“蚕头燕尾”贯穿字中。
77、魏晋时代,汉隶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笔势波磔,向左右分开,象“八”字形状一样,左右分散。
78、隶书,无论是平平展展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比等比例书看上去安稳。
79、隶书出现是汉字形体发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今文字新的时期,有划时代的意义。
80、六、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
81、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82、产生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
83、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
84、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85、东汉,三国魏时的书法家钟繇的小楷《贺捷表》,虽还没有摆脱隶书笔意。
86、但已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楷书了,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典型作品。
87、其主要横画已失去了“蚕头燕尾”特征,撇捺已成锐势,但还存在隶书遗意。
88、有的捺画还顺势飘扬作波磔。
89、撇捺仍向左右飞扬。
90、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坚》《乐毅论》改变了钟繇变汉隶为楷书后仍存有隶意的笔法。
91、凡钟书仍作波挑的地方都敛锋不发,从形体上完全自立了。
92、至今仍采用他创造的字体,字形。
93、魏碑,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渐演变的楷书体。
94、虽是楷书,却融篆势隶意,草情等众妙于其调。
95、如方笔魏碑的典型代表作《始平公造像》,棱角分明,雄强朴拙。
96、所有点画都宽厚肥壮而不呆板,显示出刚健的气势和飘逸的风格,有阳刚之美。
97、、特点楷书字体确实颇具规模。
98、这种字体同汉隶的基本结构虽相同,但它是对隶书的改造而成的,它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改变了隶书的笔势或适当简化。
99、形体上,汉隶向外推开,呈“八”字扁方形。
100、楷书向里集中,成“永”字方形。
101、笔画上,发展了隶书的点横撇捺竖钩等笔画。
102、如汉隶和撇是慢弯状,尾不尖细,有时上挑,;略有勾形;而楷书的撇是笔势斜下,导尖细,不挑不勾。
103、尤其是横画,楷书没有“蚕头燕尾”的波势了。
104、汉隶波动,楷书平稳。
105、楷书在摆脱古代汉字图形意味这一点上,比隶书又进一步。
106、它完全是由完备的笔画组成的方块符号,作为方块汉字,从此定型。
107、楷书印刷体:印刷上常用的各种变体,宋体,横细竖粗—通用印刷体;仿宋体,粗细不分,秀丽—序言;楷体,诗词正文正楷,接近手写体,比仿宋丰满—通俗读物,小字课本;黑体,庄重—标题。
108、七、草书草书一般是比正式字体写的草一些的字体。
109、广义的说,自有汉字以来,篆隶楷书通行时,都有相应的草体。
110、但“草书”成为一种字体的专称,是东汉以后,并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111、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
112、相传西汉元章刘奭shì时,黄门令使游创制的。
113、现流传的有他的《急就章》,取其章字叫“章草”。
114、笔画常带草意,有连笔。
115、仍保留隶书的波磔,但字字独立,不相连属。
116、笔画界限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书写比隶书简便迅捷的多。
117、如西晋书法家索靖的《出师颂》,用笔既沉稳劲健,又活泼灵捷,是标准的隶草,历来习草者皆视为正宗法帖。
118、2、今草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
119、东汉末年一直流传至今。
120、今草,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
121、虽偶有不连,但血脉不断。
122、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123、今草写起来灵活流畅,简易快速。
124、但往往难以辩认。
125、如王羲之的《十七帖》体势婉转,宽态活泼。
126、历代视为草书的绝品而奉为法度(标准)。
127、3、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
128、兴于唐代。
129、狂草笔形连绵不绝,上一字的末笔常与下一字的首笔相连,甚至数字一笔挥成,偏旁混用,其部位也改变的厉害,可谓任意挥洒,狂放不羁,较难辨认,很少有实用意义。
130、但在书法艺术上有狂放的风格。
131、如盛唐的张旭,怀素,有“张颜醉素”或“颠张狂素”之称。
132、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体势连绵,笔意奔放,给人一种开朗而有变化的感觉。
133、这种狂放不羁的草书,是追求纯艺术的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
134、总的说来,草书把楷书十几笔的字,用两三笔画出来,这种高度简化,可以达到快写的目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35、八、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136、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
137、直到现在仍是手写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138、行体兼采楷草的优点,是草书的楷化或楷书的草化。
139、近楷而不拘谨,近草而不狂纵。
140、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141、行书简化了楷书的笔画,采用草书连绵的笔法。
142、笔画连绵而又各字独立,清晰易认。
143、书写效率较高,成为楷书的辅助字体。
144、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姿媚飘逸,幽雅清秀。
145、另有集字成碑的《圣教序》是盛唐长安张福寺和尚怀仁从唐内府收藏的王羲之的行书墨迹中集中而成。
146、此举共费20余年,选字均为王书的上乘之作,摹勒精美,历代十分珍重。
147、又如唐代李  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用笔硬挺奇崛,以险绝取胜。
148、横笔明显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虽借鉴《圣教序》,但奇伟雄强之势胜于晋人,别开一门。
149、宋代书法成就,行书突出,出现了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
150、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两种字体的过渡,不是新旧衔接,继承,起伏突变。
151、而是新旧交搭,并行,逐渐替变的。
152、在前一种通行的形体中,就已经蕴育萌芽一种更适合实际需要的新的形体结构,最终取代了前一种字体,而居于统治地位。
153、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主流。
154、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是这一种演变的两个旁支。
155、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  ↓          (章)草 行书            ↓  ↗      (今)草↗ 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156、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曰本人称其为"明朝体"。
157、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158、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
159、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