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0

家长怎么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

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曾经在“家长怎样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这一问题上做了大量观察,发现:对于情绪的学习,父母亲往往没有时间和耐心,并不能像对待孩子学习走路一样,让孩子经历“跌倒—受伤—感觉疼痛—再学习”这一过程。
比如,在孩子闹情绪时,家长们会怎么处理呢?
A妈妈说:“别哭了,妈妈带你去买好吃的,好不好?”
B爸爸凶巴巴地说:“别哭了,你现在怎么这样,一点不如意就哭,我数三下,再哭,我就打人啦!”
C妈妈哄了孩子一会,孩子还没停止哭泣,说:“哭吧,哭吧,你想哭多久哭多久,我不管你了!”
A妈妈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只求孩子的负面情绪尽快过去。虽然在当下,这种方式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对于孩子以后的情绪管理是一种错误的暗示,孩子们会认为,我可以通过哭闹来达到其他目的。
B爸爸用压制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的结果,要么孩子以后会不懂得怎样表达情绪,如,不懂得如何释放悲伤、不懂得如何表达爱;要么孩子会产生对抗,对抗次数增多后,会导致父子情感上的疏远。
C妈妈则放任孩子的情绪表现,对其不加引导和限制,长久下去,孩子不会学习去调整自的情绪,对其以后友谊的形成、亲和力以及与其他孩子的相处,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负面情绪,人们的认识还不够。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之分,将情绪分为“正面”或者“负面”,只是表示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舒服的还是不舒服的。而孩子拥有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也不是坏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孩子及父母的提醒,告诉家长及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变,只有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去学习应对、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
要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孩子安全感。
1,与孩子“共情”
简单来说,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家长们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等方式就起不到其相应地作用了。相反,家长们要运用共情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当家长们开始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孩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时,你就会知道,孩子的哭闹是其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这时,家长们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并要轻轻地拥抱孩子,抚摸着他的后背告诉他“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这件事情,让你非常难受/生气/愤怒,妈妈理解你”。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还要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爱。
2,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时间和空间
有些父母一看见孩子闹情绪,就开始烦躁不安,想躲避。其实,反过来想一想,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对父母的信赖。所以,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不要立即让孩子转换情绪,反而要畅通孩子的发泄渠道,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发脾气。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应该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予他安慰。情绪有了发泄的出口,对孩子长期的精神状态来说,是有裨益的。
3.引导孩子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于负面情绪,孩子们大多不会很好地表达,家长们就需要通过了解孩子身边发生的事件,发现真正令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引导孩子厘清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如何表达。
比如,孩子羡慕同伴买了一个新玩具,他可能不会直接表达羡慕,却会在其他事件中发泄,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无理取闹。当碰到孩子这样的无理取闹,不如先与孩子共情,然后仔细询问孩子当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会倒豆子一般,将今天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你。你可以告诉孩子:“其实,你是因为同伴买了新玩具,而你没有,不开心而哭闹的吧?如果是因为这个不开心,你就要告诉妈妈,如果能买,妈妈一定会给你买的。你不说,妈妈就不知道你真正闹情绪的原因,你不但白生气了,也没有机会得到新玩具,你说的对不对?”
找到真正令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并不容易,还需要家长有更多的耐心和分辨力。
 4,变一味批评为实际、有用的帮助
有些孩子在遭受挫折之后也会哭闹,比如积木摆不好、玩具搭扣扣不上,等等。在孩子遇到挫折、情绪十分低落时,家长们千万别批评他们“真没用,动不动就流泪”,也不要阻止他们说“做不好就别做了”之类的话。这些话对于孩子当时所遭受的挫折来说,不仅毫无帮助,还会加重孩子的挫折感,并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其实,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要给与孩子有实际作用的帮助,比如,“我们试试看这种方法好不好”或者“我们把它稍微调整一下,换个角度,看看行不行”。

父母如何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

这位知友,父母如何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做错事的时候。
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你能原谅自己的,就一定可以原谅孩子;而你不能原谅自己的,也要试着原谅孩子。
孩子做错了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对孩子说明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要表达清楚,是非黑白分明;但不要忘记告诉孩子,我相信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也允许你做错。
这时我们该怎么做?用身体来连接。因为孩子即便小,做错事的时候,他也知道自己做的是错的,我们这时要抓起他的手,说:孩子刚才你把另一个孩子打伤了,这个是错的。我们用声音、身体语言来和孩子交流。
大是大非的很多事情,一定要说得清清楚楚,孩子做错事何止一次,但是他接受到的信息是,他纵然做错了一次两次三次,他也是被接纳的。
孩子不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时候
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待时,我们一定会失望,但问题是,我们还能不能再接纳他?这是检验真爱的时候啊!
如果,他达不到期待我们就不爱他了,他达不到期待我们就不喜欢他了,我们今天是如何恐吓、威胁他的,他将来就会如何恐吓、威胁别人。
对孩子有期待,也许我们觉得是应该的,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是可以的我小时候可以做到的,为什么孩子做不到?
其实,我们的期待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没必要非要满足我们的期待不可。就拿我的儿子来说吧,因为男女有别,我小时候会的东西,他不会,但我忽略了他有他会的东西,等他长大了,我才发现这些他会的东西可能会非常有用。
我们作为养育孩子的父母,不可能对孩子完全没有期待,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待时,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喜爱:爸爸妈妈爱你,接受你做不到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无条件的接纳。

无条件接纳会惯坏孩子吗

自己的容貌是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是在对自己的长相感到不理想,可以化妆,接受自己的长相很容易,只要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就能够去面对自己的容貌了

无条件接纳会把孩子惯坏么

这个或多或少是会把孩子惯坏的,作为家长的不能顺着孩子的意思走,不要给孩子牵着你的鼻子走,应该是你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会有进步。

什么情况下要无条件接纳孩子

那是你自己的孩子。
只要没有成年。
你都要无条件的。
去接受。

如何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

所谓接纳孩子,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爱的是完整TA,而不只是你喜欢的他的某些局部。你愿意倾听他的内心,理解他的情绪和感受,在你面前不会担心被拒绝和排斥。
接纳是亲子关系建立的第一步。然后,才有真正的育。
接纳就是愿意了解一个真实的生命
人本主义治疗大师卡尔.罗杰斯创立了“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其核心的理念就是无条件地接纳来访者的情绪。
接纳就是放下自己的价值判断,只是愿意去走近一个人的内心,愿意去倾听去了解。无条件地接纳情绪,就是接纳他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情绪和感受。
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判断加诸别人身上的,这一点在父母面对孩子时尤甚。
下面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接纳孩子情绪的情境:
情境1:
孩子:妈妈,我害怕小狗。
妈妈:小狗有什么可怕的,不怕的,我们可是男子汉啊!
情境2:
孩子:妈妈,我不想和田田玩。
妈妈:他不是你的好朋友吗,你上次不是还吵着要找他玩吗?你怎么又不想和他玩呢,他知道后该多伤心呀。
情境3:
早上起床上幼儿园:
孩子:妈妈,我不想起床,我不想上幼儿园。
妈妈:幼儿园多好呀,里面有好多小朋友和玩具。
情境4:
孩子:妈妈:我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件事。
妈妈:怎么会呢,你一定可以的,你上次不是做得挺好的吗?
......
如果放下判断,愿意去理解孩子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我们就更可能真正地去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也就更可能创造出自己的独有的育儿方法。
下面列举几种基于接纳可能的回应,并非一定有效,因为说话者的内心状态是决定语言力量最重要的因素。
情境1:
孩子:妈妈,我害怕小狗。
反应1:有趣的妈妈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回应:一边做出夸张的样子,一边说“我也好怕怕哦”。当妈妈这样反应的时候,传递的信息其实恰恰是孩子害怕小狗这种情绪是自然正常的。如果不接纳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妈妈反倒可能很认真地想要纠正孩子的感受。
另外,妈妈夸张的反应,孩子可能的反应通常会咯咯地笑着学你,这同时可以帮助孩子释放紧张感。
反应2:如果妈妈比较难以做出这种反应,但只要内心接纳,可以自然地说:“没关系,有妈妈在,妈妈会保护你的”。
孩子的害怕没有被否定,同时得到了妈妈安全的保证。
反应3:妈妈小时候也怕小狗,后来长大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慢慢地就不怕了。
接纳的反应有一个共同点:孩子的害怕被看到了,并且体验到这个情绪是自然的。
不接纳的反应,可能会让孩子得到一个二级情绪,即对自己害怕的评价和不接纳。他困扰的可能不再只是害怕本身,而变成了我为什么会害怕,并由此体验到新的负面情绪,如羞愧、内疚、丢脸等。
他可能会害怕自己害怕,这样内在的冲突和控制就萌芽了,而不只是自然的害怕小狗而已。
不被接纳的情绪会激发负向的保护策略
情绪是我们的一部分,它有信号的功能,像信使一样提示着个体内在发生着什么。如果我们否定了一个人的情绪,在体验层面上,这个人就被否定了,一个经常被否定情绪的孩子,是很难建立真正的自信的。
为了自我保护,有的孩子可能会选择回避体验自己真实的情绪,表现出他人希望自己表现的样子,比如强迫地照顾他人,不是发自内心地笑等以获得周围人的爱。强迫性地使用这种策略的孩子将来抑郁风险很高。
有的孩子则可能通过一种夸大的负面情绪、甚至报复攻击的方式,来获取关注或照顾。他像是一直向周围不断发出信息:你看我都这样了,快来爱下我吧。强迫性地使用这种策略的孩子将来有反社会型人格或精神疾病的风险。
当妈妈看到孩子胆小时,与头脑里的男子汉勇敢自信的理想小孩不一致,妈妈在这一刻是不接纳眼前这个真实而胆小的孩子的。她更多在焦虑的驱使下,想要去塑造理想小孩,于是,妈妈的反应是“不怕,小狗有什么可怕的,你可是男子汉啊!”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可能会是:妈妈不爱胆小的自己,胆小不好,我是个胆小的不可爱的孩子。
没有爱,尤其是没有妈妈的爱,对孩子而言通常意味着死亡,孩子为了重新获得爱,可能会采取两种策略:
一种是压抑自己的恐惧,不接触自己的感受,表现出妈妈希望的样子。他可能会说:“妈妈,我是男子汉,我不怕”。然后,妈妈的焦虑就被治好了。孩子回避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踏向理想小孩的道路就开启了。妈妈幸福地塑造并等待收割。
一种是夸大自己的恐惧。我害怕,妈妈觉得不应该,她不会保护我的,我觉得处境很危险,我需要努力让妈妈看到,我是真的很怕。当我需要保护时,我不确定妈妈是否会保护我,我需要试探才能安心。他可能会哭喊并表现出更加害怕的样子:“我怕,我怕,我就是怕,妈妈,哇~。”
余下的情境不在一一分析,生活中这样的时刻俯拾皆是。当面对孩子时,我们最好能够把所学习的那些知识和既定标准全部忘掉,眼睛里只看到眼前真实的孩子。这样,做父母就会轻松许多,而不必纠结于各种你所看到、学到的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育儿知识。
接纳情绪不是纵容和娇惯行为,在接纳情绪的基础上,还需要自信地进行管教,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无条件接纳该从何做起,会把孩子惯坏了么

要先让孩子学会感恩
一味的接受和索取,到头来害了他
父母也不好过

题目:家庭教育,从无条件接纳孩子开始

从题目看,好像是针对再婚家庭的。因为,关爱自己的孩子根本谈不到什么条件不条件,也可以解释为,俗语说的“猫养的猫疼,狗养的狗疼”,是一种动物本能。不管是不是再婚的,总之,文章大体也不会超出以下的框框。

第一,在情感上作到包容孩子的个性。家长要与孩子平等对话,了解孩子的成长期的心理需求,心理变化,心理健康。站在平等对话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并与其进行有效沟通。要张扬孩子的个性。这一点就是,给他们一定的自主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 等等。这一方面要着突出一个字:爱。
第二,要宽容孩子的小错误。这里指的是小事,一些对孩子身心健康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小事。比如日常孩子们弄坏什么东西了,衣服容易脏了等等。
第三,对于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要采取绝对鼓励的态度,使他们产生求知欲。给他们最大的发挥空间,和锻炼舞台。这里面可以举许多伟人的例子,如爱迪生等。
第四,针对孩子有爱心,有帮助别人想法时,家长更要鼓励,而不是阻碍。等等。
暂时想到这么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