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是什么年代

如题所述

唐高祖李渊建立政权不久,便对国家的一项根本制度——货币制度进行了改革。打破了自战国以来以“铢”、“两”名钱的旧体系,确立了以“通宝”、“元宝”为钱名的新币制。改制后的钱币称“开元通宝”,寓开辟新纪元主义。

“开元通宝”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钱名系欧阳询制辞并书写的,钱文书法为“隶书”,因左右似“八”字分开,故又称“八分隶书”。欧阳询当时任太子率更令,因此,后人也称钱文书法为“率更体”。“开元通宝”的铸造开后世以“通宝”、“元宝”名钱的先河。此后1900多年基本沿用了这一名钱制度。

唐代“开元通宝”的重量划一,标准重量每枚钱二铢四累(十黍之重曰累),十枚重二十四铢(古代一两之重),“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的重量也是从此确立的。“开元通宝”在唐朝290余年中始终是主导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继汉“五铢”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开元通宝”铸量较大,在中国历代货币中占有很大比例,钱币实物也随处可见,在中国古钱币文化中有广泛的影响。“开元通宝”与以往的方孔圆钱的不同还在于:它的背后多了一个或两个“月牙纹”,又称“新月纹”、“甲纹”、“爪纹”、“掐纹”等等。位置不固定,或在上下,或在左右,或在穿角,不常其处。围绕穿孔的八个方位均曾出现过,与八卦的位置相对应。唐武宗会昌(公元841年)以后,一枚“开元通宝”上有时会出现两到三个月牙纹。月牙纹成为千古之谜,人们对其虽然感兴趣,但是至今未作出恰当的解释。

早在唐朝开元年间人们对月牙纹就曾作过解释。如唐玄宗时的郑虔在所著《荟萃》一书中就说:那是欧阳询初进蜡样日,李渊转手文德皇后,因皇后掐得过久,指甲掐入蜡质,留下甲纹,铸钱使以皇后的甲纹便铸于钱上。这一记载为“开元通宝”增加了一些传奇色彩。宋时人刘斧在所著《青锁高议》中,把传说中的李渊与文德皇后事篡成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刘斧把“开元通宝”的“开元”与玄宗开元年号的“开元”混为一谈。其实宋人刘斧未必不知两“开元”不是一码儿事,可能是文学艺术加工的需要,把李、杨二人扯到了开元钱上,由此可见,到了宋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已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了。

“开元通宝”背上的甲痕既不是文德皇后的甲迹,更非杨贵妃所掐,这是因为:文德皇后并非是李渊的皇后,而是李世民的皇后,在李渊铸“开元通宝”时,文德皇后尚未出生。杨贵妃的甲痕更属附会之谈了。

那么,开元钱背上的月牙纹究竟代表什么呢?历代学者仅仅转述上述两则掌故,并没有就月牙纹的涵议进行探讨。笔者就月牙纹提出一点新的见解,倘能抛砖引玉则幸甚。

中国人有以新月象征“新生”、“向上”的传统观念。“月牙”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光明的希望,是对美好的企盼。李渊夺取政权,扫除隋弊,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大凡开国君主,无不希望开辟历史的新纪元,李渊何尝不是如此。非但新君,百姓们经过隋末大乱,饱尝战乱、饥荒之苦后,也希望翻过历史的一页,开辟新的纪元。所以,欧阳询在制辞时取名“开元通宝”,便得到李渊的赞同。既然是开辟新的纪元,开元钱自然要有别于前代货币。除了钱名不同外,也应该在钱上作一些其他标志。于是,铸钱使便在钱背上留下新月纹,以象征蒸蒸日上,永不满盈之意。钱的背面按八卦的位置各铸月纹,既是标志,又有很大政治意义,可谓是两全其美了。这个新月纹有没有其他的名字?笔者认为有。中国古代纪历皆用夏历,纪月纪日也各有名称。如农历初二、初三,新月始见,见新月之日曰“”,是月出之指事字。因此,“开元通宝”背甲纹应当读“”。

自唐以后,历代铸币均有在钱背铸月牙者,直至清朝的光绪钱仍可见到背月纹。但历代钱币铸月纹皆陈陈相因,并不知甲纹的真正含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03
历代开元通宝铸造年代:开元通宝:1、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铸。2、德宗、建中初公元780年,铸开元当十大钱,3、武宗铸会昌开元(公元846)4、闽、公元916年铸开元通宝,背闽、福。5、龙德2年(公元922年)铸铁开元通宝,背闽。6、吴越、显德4年(公元957年)铸开元通宝,沿唐旧制。7,南唐、后主乾德2年(公元964年)铸开元通宝。另外,元朝、太平天国也铸过开元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