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日本再夺一个诺贝尔!到底还是不是失去的30年?

如题所述

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再次被摆在桌面上,去年的《18年18个诺贝尔奖,日本到底凭什么?》的旧闻换换数,变成《19年19个诺贝尔奖,日本到底凭什么?》的新闻充数,堂而皇之地再次被热议,毫无违和感。

不用打开看,大概率是又把教育模式等问题再次拉出来批判一番,全是类似中国孩子填鸭式教育、日本兴趣教育等等之类的对比言论,在教育模式不同的问题上,差异自然是存在的,但是将日本近年来诺贝尔奖井喷,全归功于教育模式,会长认为,有失偏颇,没有抓住重点!日本近年来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不菲,我们得承认;日本在教育和科研上的先进经验值得学习,我们也得承认。

今年获诺奖的吉野彰,今年71岁,他的科研成果“现代锂离子电池”是在1985年完成的,当时他37岁。去年获诺奖的本庶佑,今年77岁,他的科研成果“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是在1992年发现的,当时他50岁。2016年获诺奖的大隅良典,今年74岁,他的科研成果“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是在1990年完成的,

当时他45岁。以此类推,日本的其他诺奖获得者,不论是年龄、科研成果取得的年代,基本也都是这种情况。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发现到走向工厂批量生产,再到社会普遍认可,最后到获得诺奖,大概就是需要一个30年的周期。比如中国的屠呦呦获得诺奖的“发现青蒿素”,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获奖是在2015年,这是一个时间周期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