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学好历史

如题所述

初一新生刚刚入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很难学得好,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觉得很多历史知识混淆在一起,经常搞错。那么怎么才能学好初中历史呢?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知识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 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2)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 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 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 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纵向联系即把同类项的历史问题跨越章节界限,瞻前顾后,一线贯穿。例如,我国古代几个朝代文学史上线索: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再如,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线索: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则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总之,要学会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到竖通、横通,同类项的史实,竖看有一条线;同时代的面貌,横看有一个面,千头万绪的历史问题都能各就各位,交织成网络,达到纵横有序,左右逢源,学会以重大线索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并能自行归纳总结历史事物的纵横联系,那么大家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技巧便会在巧结知识网络中得到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9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在《天朝技术与思想》一书中感慨地说:“中国的科学之王既不是神学,也不是物理学,而是历史。”我国从孔子编订《尚书》《春秋》并传授弟子开始,就有了系统的历史教育,一直到明清时期,历史学的研究和教育从未中断过。这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延续,对我们民族心理和精神的形成,对我们民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维系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一脉相承。试问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做到从远古到今天文明的不曾中断呢?
历史学科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总结,它记录了人类不断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存质量的过程,只要有人类存在,她就会被不断续写,永无止境。人类的一切辉煌成就就是植根于过去历史成果的积淀中。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历史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石。历史课担当着铺设这一基石得艰巨任务。作为中学历史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早日进入历史学习的大门,找到历史学习的金钥匙。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一历史的学习是中学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如何把学生顺利地引入历史学习的大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我今年的初一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这学期我们借助学校开展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历史讲故事的讲坛。我们将演讲改为讲故事,让学生结合即将学到的或与已学课文,课下搜集相关的的故事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在这个学期通过努力登台讲了一次故事。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搜选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特别是让学生初次尝到了做“小小故事家”的滋味,内心一定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又如,还可以通过课前导言设疑来激发学生兴趣。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例如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二、语言要生动形象,
北师大叶小兵教授认为,从学习方式上来讲,不论是主动的接受学习还是指导性发现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从历史知识的传递方式上来讲,听课又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无论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都与历史教师的指导有最直接的关系,也都离不开历史教师的正面讲授。教师若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那无疑是提高学生听课兴趣的最大法宝。聂幼犁教授也说:“历史必须讲故事,没故事不是历史”。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袁腾飞,以其生动、幽默的讲课方式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就充分说明了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教师。因此,在历史课上,我遵循着这些原则,该讲就讲,该多讲绝不少讲;讲述尽量具体生动,讲解条分缕析,以自己的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多采用直观教学
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今年我校教师的笔记本电脑基本到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下半学期开始,我改进了教学方法,坚持使用多媒体教学,每一节新授课都制作历史教学课件,并在每一课的教学课件中都插入一两段复现历史情景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历史,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讲造纸术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直观的示意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文并茂,不仅使学生对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流程有了生动的认识,而且引导学生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了解人类为什么要发明纸、纸的发明过程、造纸的复杂性、蔡侯纸的优点,造纸术发明和传播的意义,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培养了积极的理性思维,而且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大胆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应设计各种各样新颖有趣有效的形式,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一方面,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对某项事物或形式的喜欢和专注无法持久,长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活动会导致他们的厌倦;另一方面,初一学生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各种能力特别是与抽象思维有关的能力亟待培养,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而在初一历史课上,大致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学生活动形式:
1、“动口”的活动形式,如演讲、辩论、讲历史小故事等。如《走向全盛的唐朝》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盛唐的繁荣,可以设计演讲活动“话说盛唐的繁荣”;《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可以设计演讲活动“民族英雄的爱国魂”等。
2、“动手”的活动形式,如手工制作物品、绘线路图、绘制历史大事年表等。如:《张骞通西域》重点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过程和路线,则让学生绘制张骞通西域的行使路线图等。《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难点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可指导学生自制自己的印章,完成班级签名档,选出最优秀自制印章;《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几个朝代的更替过程,则让学生绘制历史大事图表,鼓励学生创新图表形式;
五、要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1、多让学生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让学生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2、让学生学会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3、注重考前复习。让学生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以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利也光”,历史课平时学生很少复习,因此,在考试前的两个星期内,老师应通过加强检查、辅导,促使学生好好抓一抓,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事实证明,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这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一次和一位家长交流,家长告诉我,自己买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忙碌之中自己才看了一本,孩子已经利用星期天看了六本了,而且还不断和他交流。我听了以后顿觉欣慰。看来,以后我还得不断努力,不然,有一天会让学生把我问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