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创作《史记》经历了哪些磨难

如题所述

司马迁为创作《史记》经历了失父之痛、宫刑创伤,是在忍辱含垢中完成《史记》编篡的。
(一)失父之痛。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因病 滞留洛阳,无法参加。这时,刚刚出使西南返回的司马迁匆匆赶到洛阳,接受了 父亲的临终嘱托。司马谈固然对于无缘参加封禅大典而无比遗憾,更使他报恨终 生的还是未能完成修订史书一事。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勉励他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司马谈临终前拉著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殷切地嘱托“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俯首流涕,向父亲表示:“小子不敏,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迁在与父亲生死诀别 之际接受了修史的嘱托,修史的决心从此下定。
(二) 忍辱负重。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他在参与制定太初历以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亦即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公元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 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 记》。至公元前91年,《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载他在写给任安的信中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从公元前104年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 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 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虞卿、范睢、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4
司马迁受过宫刑,但并不是为了创作《史记》而受的。不受也能创作史记。
他家世代是史官,他的父亲,更是想把历史汇总整理成一本书。于是,他的父亲就一直在写这本书,司马迁也跟着写,后来,他的父亲死了,写的东西也不多。这时,出现了一件事,那就是李广的孙子李陵,在和匈奴打仗时,被俘了,投降了。汉朝大怒,要严惩,结果司马迁就给李陵说情,结果汉武帝就要杀司马迁。司马迁为了保命,花钱,买了一下,买了个宫刑。保了个命。
当然,他保命的一个原因也是想继父亲的遗志,写完史记。
后来,史记写完了,但是,这史记是自己写的,不是国家要求写的。所以,一直不得流通。直到司马迁的外孙(司马迁受宫刑前已经成亲,有儿有女)杨恽,在汉宣帝时当文官,向国家推史记,然后开始全国流传。
第2个回答  2018-01-04
为了写作,司马迁可以说耗尽了毕生精力.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
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
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
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
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04
司马迁因李广的孙子李陵帅兵攻打匈奴弹尽粮绝后投降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说了几句好话,被汉武帝判刑,因无钱赎罪只能选择宫刑(切掉生殖器),遭遇宫刑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大的侮辱,司马迁几次想自杀都因要创作史记未完成而忍辱负重的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