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有什么依据?

如题所述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性格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也有句格言:“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意思也是这样。

当然这并非将此认为死理,3岁、7岁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不是说小时候是个笨蛋长大后就一定没出息。意在说明儿童幼年阶段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3,4岁以前的小孩神经还未完全髓鞘化,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在3、4岁之前通过环境刺激渐渐建立了许多固定的神经传导,一旦3,4岁过了神经髓鞘化之后就不易再改变,形成了人的性格基础。

那么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在幼年阶段的教育呢?循序渐进家长对孩子的培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西方科学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

我们的古人也把人一生的心性教育分为四个阶段:0到3岁,幼儿养性;4到13岁,童蒙养正;13岁以后到成年,少年养志;成年以后,成人养德。而古代童蒙养正的家庭教育,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读书写字、洒扫应对进退等杂细的事宜之中,培养孩子的至诚恭敬之心,成为日后进修上达的阶梯。

现在有的父母盲目追求孩子教育愈早愈好,学的东西愈多愈难愈好,其实这样做不仅未必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古代很早就有人怀疑或不赞成过早施教。《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成才。

宋代王安石写《伤仲永》一文,讲到他家乡有一个五岁能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时,其父带他四处炫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小,至成人,与常人无异,“泯然众人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早早地报名各种兴趣班来“抢跑”。你去看看许多事业有成的人,特别重要的一点不是抢跑,而是在大势起来之前的敏锐眼光。如果孩子的抢跑跟他人生的大势是反的,这样的抢跑是南辕北辙,跑得越快,离自己的幸福越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1
这句话包含了一定的道理,性格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
第2个回答  2019-10-20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三岁的时候就能看到以后的发展。
第3个回答  2019-10-20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
第4个回答  2019-10-21
这个肯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一种流传下来的俗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