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旅行——苏州5(寒山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名满天下的《枫桥夜泊》几乎是我们最早能够接触到的古诗词之一了。世人莫不是先闻其诗后知其寺,读了这么多年的诗词,心中涌现出多少无限的遐想,所以我将寒山寺列为苏州之行的最后一站。

寒山寺塔

1993年音乐人陈小奇在《枫桥夜泊》里寻找到能够打动人心的灵感,写下了在流行音乐史上已成经典的《涛声依旧》。当年的我还是懵懂少年,歌词中那份淡淡的忧伤竟然措手不及的击中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这一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阴沉天空下的寺塔

寒山寺门票二十元,面积不大。走马观花的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绰绰有余。值得注意的是寒山寺其实有两个景点。售票处买票入寺参观出去之后,在相邻马路对过还有寒山别院可以参观。往前走几步就是华夏第一佛钟和中华第一石碑,这里需要用到寒山寺的门票。许多游客出了寒山正寺直奔枫桥也许就错过了这两个景点。

寒山寺初建于南朝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有名僧寒山等在此基础上创建寒山寺。一千多年间寺庙数次被火烧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寒山寺曾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只不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寒山寺早已不是当年唐朝诗人张继咏叹过的寒山寺了……

寒拾泉是当年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在此挖的一口水井,不单供僧侣饮用也向过往路人施舍茶水,故因此得名。关于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还有一段曲折的三角恋情传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释迦摩尼传道

神兽

这是千佛殿吗?

我信仰上帝,不是佛教徒。对我来说参观寺庙不过是对 历史 的一种学习和回望。我去过很多寺庙从没有烧香或叩拜,不过我会尊重其他人的信仰,在寺庙里不会做一些不被允许的行为。其实看到过很多游客也是蛮可笑的,相信许多朋友也遇到过。就是那种站在佛像前面大大咧咧像施舍一般拿出几块硬币扔在那里,双手合十做个样子就走了。

如果真是佛教徒,对佛教教义真正理解,麻烦下尊重自己的信仰,对自己所相信所追求的保持谦卑温柔的心态。如果不是佛教徒,又何必做这些呢?佛祖会缺你这三块五块的?连阿弥陀佛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就不要走形式主义了。

寒山寺很小

普明宝塔

普明宝塔是寒山寺最高点,唐代风格,1996年重建。时光变迁,寒山寺的名字未变,其他的都变了……

考眼力时刻到了

屋顶上的几位是谁?不是隔壁帅哥提醒我还没发现呢。

知道这是几角亭吗?

常乐池又叫做放生池

钟楼以及听钟石

寒山寺里撞钟需要十元钱,花钱听声响还不能带耳机,别人免费听,那就不如移步寒山别院撞巨钟了。

寒山与拾得

寒山别院

出了寒山寺一路之隔就是寒山别院了。这是以绿化造景为主的绿地公园。

寒山寺钟楼

有唐遗音,梵音遍传。

霜钟天籁,法音无凝。

寒山寺钟楼里的大钟8.5米高,最大直径5.188米。仿唐式,为天下第一佛钟。2008年12月落成。钟楼三檐六角纯木结构,一层有回廊。不过里面几乎没有光线非常昏暗,当然撞钟也是需要钱的。巨钟钟声厚重余音绕梁……

不文明游客的作品

这是从巨钟上面拍摄的照片,里面只有小窗透过微弱的光。上面散落着游客敬拜的硬币和香烟。人哪,总以为自己最需要的就是佛祖最需要的……

般若在佛教里是“终极智慧”的意思,读音“BORE”。

中国第一诗碑

1906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请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手书了《枫桥夜泊》一文,当时俞老已经86岁,写完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俞樾手书

在寒山寺里有许多名家写的《枫桥夜泊》书法石刻,而俞樾手书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寒山寺外

当年泊船听钟之地

枫桥夜泊就在此地。这里有江枫二桥,图片中是江桥~上村江桥。枫桥被划为 旅游 收费景点,天色已晚回程的时刻到了,我没有再去不远处的枫桥,就在江桥附近走了走……

其实现在 旅游 景点的过度开发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人们再也找不回 历史 中诗人笔下那些诗意的风韵了。

回想当初的枫桥夜泊听钟畅怀,今日人头攒动的都市遍布景点的商贩,恐怕即使诗人再次重游故地也写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两天的行程其实并不长,对于还没有来到苏州旅行的朋友来说,我推荐虎丘和平江路。如果还有机会重来此地,白天去留园晚上再去看看平江山塘的夜景应该会弥补今次的些许遗憾了……

(相机没电了,四五年前的手机像素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