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句子的修辞方法

1、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
2、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
3、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4、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5、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6、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7、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8、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9、比喻
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像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10、拟人
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11、借代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12、夸张
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13、双关
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14、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15、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修辞http://baike.baidu.com/view/5432.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18
1拟人
2比喻
3.引用

修辞知识早知道
文章要表达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需要修辞来帮助,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表达效果,初中阶段我们要能够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对偶八种修辞手法,在初一年级我们已经陆续地接触了一些修辞手法,为了给我们的初中学习做好一个良好的知识储备,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将详解各种修辞知识。
我们这里要谈到的修辞,主要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我们还将谈谈几种易混修辞方式的区别。
一、比喻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比喻。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句中的“叶子”是本体,“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比喻又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三种基本类型。那么怎么区分这三种类型呢?
(一)明喻,就是非常明显的比喻。打这种比喻,比喻词也都是些能够明显表示比喻的字眼。例如:
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明喻一般用“正像”、“好像”、“像……一样”、“像……一般”、“仿佛……似的”、“好比”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关联起来。
(二)暗喻,就是不明显的比喻。这种比喻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字眼儿不是鲜明的比喻词,例如: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暗喻是用“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关联起来,这种比喻不明显,所以才称它是暗喻。
(三)借喻,打这种比喻时,本体和比喻词全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借过来代替本体。例如:
只剩下直的雨道……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瀑布。
这里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用比喻词,是直接借接喻体代替的,所以叫做借喻。

二、拟人。
拟人属于比拟的一种,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如: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拟人≠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法,除了拟人还包括拟物。
例如:
1、(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
2、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
莫把比拟和比喻混起来。

三、夸张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如: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扩大)
这个房间小得连转身也不可以。(缩小)

四、排比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作用是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

五、设问
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六、反问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例如: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设问VS反问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
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
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七、引用
引用,是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运用引用修辞法,把名人锤炼成功了语言和确凿的史实,资料引用来说明问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八、对偶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运用对偶写出来的语句形式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悦耳。作用是突出地表现思想,自然地抒发情感,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和排比有一些相似之处,各个分句的结构相似,但是两者还是不同的。
A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B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例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偶)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排比)

这篇小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常见的修辞方式及表达作用,希望为我们的以后学习修辞方式和利用修辞来润色自己的文章奠定基础。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1、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拟人)
2、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比喻)
3、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引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1-18
1、呼告、拟人
2、比喻
3、引用 夸张
第4个回答  2007-01-18
1拟人
2比喻
3.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