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如何不为找工作发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前段时间,小区里的一位奶奶,看见我就抱怨说他儿子天天躲在家里,班也不上了,在考一个什么证。过了几天,那个奶奶又愁眉苦脸说儿子的证确实考出来了,可把工作给辞了,想靠着这个证转行。可人家用人单位说了,他都已经过了40岁了,就不太愿意录用他。

就算这证书再值钱,也抵不过年过40的尴尬。

现在的00后都快出来工作了,年过40已经不仅是女人,甚至也是男人的硬伤。

想象一下,如果你过了40岁,还在为找工作发愁,是不是很失败?那我们究竟要如何避免这种尴尬呢?

上学起,我们就有这样的纠结,作为一个学生,到底是要全面发展,还是成为某门功课特别优秀的偏科生呢?

那时我们的答案是——当然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三好学生不就是这个定义吗?

但当我们看了电影《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认知却发生了颠覆。主人公从小就是个品学兼优的乖乖女,可后来只成为了一个师范生。而天天跟着女主角混,上课只知道躲着画画的女二号,却因画画相当的出色,成了有名的漫画家。

看起来,全才可能是碌碌无为,而专才却会一鸣惊人。

我有两个好闺蜜,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同一家公司。一个因能力强被老板相中,出来跟着老板一起创业。创业10年,最后因为老板的眼光和平台的限制,公司也没做大。可当这位闺蜜想再出来找工作时,却发现简历上没什么可写的。因为公司小,所以什么都要做,特别杂,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亮点放在简历里。而另一个闺蜜,仍旧留在原来的公司当计划CP,过两年又跳槽到一家英国公司,还做同样的工作,又过两年竟然跳槽到苹果公司。虽然她的工作性质相同,可因为跳槽的公司背景越来越大,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是与日俱增。她在猎头那榜上有名,经常有公司想挖她。

所以全才未必吃香,专才可能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陈越香。香气随着岁月的沉淀,被越来越多的人闻到。

如果你是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有意培养自己的专长可能比综合能力更重要。

有点到面是顺势而为,由面再到点很可能本末倒置。

但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是全才还是专才,而是——

比如马云当然是全才,可他却是从他的硬核本领——演讲能力开始发展的,这是在大学期间当老师就锻炼出来的。慢慢的延伸到战略决策能力,这是随着阅历不断增强的。再比如主持人董卿,现在也是主持人、评委、制片人样样都行,但她也是从硬核本领——主持能力开始,慢慢的其他综合能力——文化底蕴、全局思维也为她不断加分。

所以,说到硬核,有几个特点:

第一,技术含量高。并不是随便就能学会的,比如演讲主持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沉淀。

第二,1+1>2。比如有一位漫画家,之前是做律师的,律师水平绝不是顶尖,漫画水平也不是,但作为一位律政系的漫画家,绝对是全世界数一数二。这就是跨界的作用,1+1绝对大于2。

写作高手——连岳老师在文章里说,他看到人才引进的标准,自己一项都不符合,完全成为不了一个好的打工者,所以他选择自己当老板。

虽然,如果别人不请你,我就自己请自己——这句话说的很轻松,但连岳老师也是经过近20年的积累,练就了强大的写作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忠粉。

我们有这个底气说这句话吗?

所以请记住, 表面的轻松,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硬核能力来支撑你。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

如果不从经济角度理解,也很有深意。比如孔子,当各国的君王能接纳他时,就帮助他们建国富民安,但如不待见他,也可以躲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教书育人,也是一份事业,也能独善其身。

如果你到了40岁,能做到这两句话,可能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当然也无需为找工作发愁,就和连岳老师一样—— 穷则自己做事,富则出来工作。

人生有两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贫穷。我想加一样——40岁还在为找工作发愁。不过40岁,只是一个虚数,关键是你是否一致在积累,是否一致在路上。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这种底气,让自己能享富,能安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