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舞评

如题所述

伴随着恢弘壮阔的背景音乐和浓厚的文化观赏氛围,舞剧《孔子》缓缓拉开帷幕。

礼祀

以手持雉尾的舞者跳跃的六佾舞祭拜圣人孔子为开场,广袖宽袍,衣袂飘飘,舞蹈仿佛是为此而生,它本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美丽而直观,深刻而又通俗,是儒家文化和艺术最完美的结合点,是文化与现实最理想的结合点。选择它作为载体的灵感也许产生于某个电光火石般的瞬间和偶然,可是这个瞬间的背后却凝结了无数次艰辛的探索,这个偶然的背后却是等待了两千多年的必然。

启程

之后的孔子执起自己的信念,起舞前行,毅然决然的踏上理想的征程,宣传推广自己的思想及政治主张,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舞蹈的张力和渲染力都非常的有力的体现了孔子的意气风发和对理想的满怀激情。

熏香

某国的后宫里一派祥和,奢侈绮丽。宫廷外的战火,百姓的疾苦,似乎与这里并没有任何关系。妃在当时位于“三夫人”之列,地位尊贵。众宫女小心谨慎的按照宫廷的礼节和方式,循规蹈矩的伺候着妃。依古礼,妃沐浴熏香更衣后,方可等待公的召唤或主动提出觐见公。舞者们舞姿飘逸,这才真的是莲步轻移,蹁跹成蝶,柔而不媚,似梦似幻,行云流水,这就是典型中国古典舞的美感吧。文化之美,融入我们的血液。

孔子上朝觐见,迎接他的并非公的以礼相敬,反而惹得前迎取笑,大臣们的冷眼相待,因妒贤嫉能,群臣对孔子充满了敌意。掌权大臣借此刁难孔子。群臣围攻孔子,孔子舌战群雄。公昏庸无道,不理朝政,对政事漠不关心,妃遇见孔子,看了他的思想,很赏识。公沉迷于妃的美色,只想与妃恩爱缠绵,不愿看竹简,妃强烈推荐,但公心不在此。妃的柔弱无骨,身轻如燕体现古代美女的轻柔飘逸。公在妃的温柔劝解下,终于看了竹简,然而孔子的仁政在乱世之中,在世俗面前,是一个孤独的异类。最终妃被赐予白绫,赐死。

梦境大同

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流民失所。孔子和他的学生四处游说,中途碰到难民,施以援手。孔子给他们讲述仁政的思想,想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对于孔子的学说,奸臣阻拦,捉来入狱,奸臣拿着食物戏耍百姓。百姓为了食物放弃尊严,而孔子还在坚守,不吃嗟来之食,与孔子的气节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有一段悲壮的音乐,舞剧音乐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思想内容,发展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孔子不服从权臣的威慑,三个弟子刚刚被杀,悲从中来。“天你何以为天,地你何以为地。”内心的挣扎,痛苦,悲愤,一种无能为力的无奈。孔子抚琴长叹,曲声沉闷,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结。在梦中进入了诗书礼乐的大同世界。《孔子家语·礼运》:“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颂贤

孔子的梦境中,弟子众多,师生和谐,礼乐传承。感觉欣欣向荣,意气风发。不出士,而收徒授业。“庄周小梦迷蝴蝶。”梦幻迷离、对往事追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授业,与学生论道。感觉夫子像蛾,为了理想在所不辞。歌剧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述了孔子梦见戎边返乡,战乱中的今与昔,与孔子年代的战乱纷飞相应。诗经里的国风,就是各地的民间诗歌。表达孔子的心境,一生将老,还不得志。音乐上的辅助作用得到凸显,带有浓浓中国风和古典风格的乐曲声跌送出,音韵铿锵而庄重。

礼贤

歌剧《玉人》,讲述了儒家以为“君子比德于玉”,以比喻君子之节操。“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比喻君子之节操。玉有五方,仁义志勇洁。《礼记》记载:“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撤县,士无故不撤琴瑟。”所谓大同世界,即为国家强盛,各司其职,天地祥和。儒家的舞,中正,直不顺,可见曲阜祭孔之八佾舞,也是这种风格。此时孔子抚剑,将他的气节化作剑舞。

梦醒

《论语,述而》第四章,仁殇“我欲仁,斯人至矣”。祭祀的傩舞和秦汉时期的祭祀舞相似,无助百姓只能将命运寄托苍天。战争频仍,灾难不断。人们头戴面具,身披白袍,黄金四目。孔子觉得自己的力量是萤火之光。现场画质感人,以暗色的背景和舞台中心的一束荧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舞剧最后的《幽兰操》韵味十足,但又诉说着人生的变动和永恒。汲取了史诗与英雄传说的浩渺气质,带着兰花冷漠的美艳。它以孔子“兰为王者香”的思想为中心拟就,是孔子人生写照的缩影,同时也是孔子教育哲学人生的凝结。

一身将老,伤不逢时。《论语·礼仁》《论语·述而》中讲述:“朝闻道,夕死可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舞剧虽然圆满落幕,但作为一幕以现代化艺术手法展现传统儒家文化的大型舞剧,它更具有感染力,是一项艰巨的文化工程。孔子的思想是通过董仲舒修改过后成为汉朝统治思想,所以三省吾身,对于儒家自身反省,也是对孔子思想的验证,最后儒家思想的解释权变成统治工具的手段。儒家可以被批评,经过两千年的变迁,儒家已物是人非,肯定否定再肯定的验证过程,是对孔子学说洗炼的过程。

精华常复始,糟粕定失缺;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m�QL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