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如题所述

《老子二章》的原文和翻译如下:

1、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翻译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就显露出丑来了。当天下人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就展现出恶来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对共存,音和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自然的规律,它不是和弯弓射箭所显示的道理一样吗?弓高了就要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得太满就放松一些,力量不足就补充一些。

自然的法则,是减损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减损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大概是不想要显现自己的贤能吧。

《老子二章》赏析:

本章以“水”为比喻,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道”的无为、柔弱、滋润万物的特性。全章的关键词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无争”,强调“水”的品德,即“善利万物”却“无所争”。

本章的主题是关于“道”的,即“道”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它描述了“道”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这种品德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在语言上,本章采用了对仗的句式,如“有无相生”“天地之根”等,突出了“道”的特性。同时,本章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隐喻,如“水”“谷神”“绵绵若存”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汉语-《老子二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