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渔家傲》在宋词中有什么地位?

如题所述

近期有读者发问:为何后人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评价如此之高?那这个说法是谁提出来的呢?

读过李清照的词的人都了解,她写的《渔家傲》有两首,一首《雪里已知春信至》是写梅花的: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李清照十八岁时的一首赏梅词,上片写寒梅初放,下片写月下赏梅,虽然是颂梅高洁,但用字琢词,少女情态溢于言表。与豪放是不搭界的,这也是她在遭遇家国之变之前的普遍文风。

不是那首,那肯定是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作品写于1130年,李清照四十六岁。这是她人生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三年前的靖康之耻,让北宋朝廷几近涣散。李清照和赵明诚跟随宋高宗南下逃难,几年来的颠沛流离使李清照备受逃亡之苦,最使她痛心的是丈夫的去世和他们苦心收藏的珍贵金石书画散失殆尽。

1130年春天,李清照放下丧夫之痛,继续追随宋高宗流亡。仓皇奔走之际,写下她《金石录后序》: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她在梦中惊醒,看海天一色,感觉前路茫茫,不知生死何依,写下了这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上句写景,李清照一梦而醒,于波涛摇曳中看到的景色。水天相接,薄薄的晨雾笼罩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在摇动的船舱里看星星,也可能是在梦中还没有完全清醒,分不清是真实还是梦境。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半梦半醒之间,仿佛飘飘忽忽,来到了天帝所在的地方。听到那至高无上的存在,正热诚而殷切的问我要去向何处;

为什么天帝有此一问?是真的梦到了吗?可能是,也可能只是词人心中的疑问。皇帝弃天下臣民不顾,仓皇南逃,我一个弱女子又去哪里寻找依靠呢?

整篇下来,情感主要体现词人的才华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施展,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仙境,表现了李清照对美好生活,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和向往。后边三句,把全词的豪迈之风推向高超,堪与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相比美。称其胆气豪,境界高,为宋词中极罕见并不为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1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2个回答  2020-09-10
我觉得应该属于很高的地位了,因为这首词是很棒的,令人惊艳。
第3个回答  2020-09-10
通过描写梦境中的景象,感叹了空有才华而无处用的无奈,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光明的向往,气势浑宏再加上是女子所作更是难得,是宋词里的佳作。